《中国古代文学史II》上课记录(更新中)

Posted by Socra Lin on March 4, 2025

一:隋唐文学概论

  • 别集:文人作品的汇编,比如《李太白全集》《欧阳修词校注》《东坡七集》等

隋唐文学的起点:魏晋南北朝文学

  • 南北朝多轻浮的亡国之音,隋唐排斥南北朝文学轻浮的文风,隋代破此文风,但是并没有立起新的文风,没有大家,也没有新的文体,直到唐代。
  • 隋代南北朝文学共存:
    • 南朝入隋文人:柳䛒、虞世基、虞世南……
      • 喜欢堆砌华美的辞章
    • 北朝入隋文人:重臣杨素,历仕北齐、北周而入隋的卢思道、薛道衡,以及元行恭、孙万寿、尹式诸人。
      • 悲怆的风格,真实的感情,创作风格质朴刚劲,情思亦较浓烈真挚。
  • 隋代文学总体状况:政局从分裂走向统一,南北文学错落并存,并未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文学进程,艺术追求上也未形成一个足以反映统一局面的、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共同倾向。

隋代的两次文学改革

  1. 在朝:隋文帝下诏改革文体(开皇四年),出于政治需要
    1. 反对言情虚构,反对五言诗,讲究真情实感。
    2. 摈除浮华的辞藻,讲究实录实用。
    3. 改革甚至动用刑罚,确实改变了很多浮华的文风。
  2. 在野:王通(隋朝大儒)《中说》改革文风主张(与隋文帝改革不同的是,他肯定诗歌的功用,认为诗歌是人民的情性)
    1. 论文主理:文章要言理,注重道和义,这里的理不是事理,而是儒家的圣人之道(有人说这开了古文运动的先河)
    2. 论诗主政教之用:和孔子诗言志、三纲五常相似,失去了抒发个人怀抱的意义,成为说教的工具,反而开了倒车。
    3. 论文辞主约、达、典、则:肯定古文,否定今文;
  3. 综合评价:扭转了南北朝文风,但是否定了文学的抒情性和形式美,强调政教作用。

唐代文学概论

唐诗概论

一:唐诗繁荣的表现

  1. 诗歌数量众多
  2. 诗歌题材广泛:各种素材无不入题,各种感怀均得抒发
  3. 诗歌体制趋于定型和成熟:五言七言、乐府歌行、五律七律等,争奇斗艳
  4. 诗歌流派丰富:山水派、边塞派、元白派、韩孟派等。

二:唐诗的分期

  1. 初唐:唐玄宗先天元年以前
  2. 盛唐:开元元年(713)至代宗永泰元年(765)
  3. 中唐:大历元年(766)至敬宗宝历二年(826)
  4. 晚唐:大和元年(827)以后

四分法主要起源于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以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影响最大。

唐文概论

一:骈文

唐朝骈文特点:(在用处上,基本上就是应用文)

  1. 务实切用,改变了六朝的弊病,如魏征、陆贽的疏议就是针砭时弊的
  2. 明白晓畅,气象恢弘,精致华赡,在对偶用典、声律辞藻上,不像六朝一样华丽逞才

发展阶段:

  1. 唐初骈文大家:初唐四杰,如王勃《滕王阁序》
  2. 盛唐骈文:“燕(张说)许(苏颋)大手笔”
  3. 中唐:陆贽的骈体奏议,言事周密,析理精警,用笔委屈,极少用典排偶。
  4. 中晚唐:骈文乘古文渐衰的机会复燃,代表作家有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

二:古文

  • 定义:奇句单行、不讲声律对偶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内容充实、行文自由、朴实流畅的特点,又提炼于当时的口语,表现力丰富灵活。骈文散文是相互影响的
唐代散文的分期
  • 第一期(618-741),古文运动的发展期
    • 武德贞观年间,骈文一统天下。出于施政的需要,提倡公文疏奏,实录切用,出现了以散代骈的征兆。
    • 高宗武后年间,四杰的骈文职责朝政,褒贬时事,内容充实,气势宏大;然而辞藻华丽,仍有六朝积习
    • 武周时期,陈子昂的论议奏疏,凌厉风发,行文多用散体,被尊为古文运动的先导者。
  • 第二期(742-805),古文运动高潮的酝酿期
    • 出现一大批散文改革的倡导者,前有李华、萧颖士、元结,后有独孤及、梁肃和柳冕。
    • 理论上主张明道宗经,强调文章救世劝俗的社会作用,推崇陈子昂的质朴文风。
    • 他们的主张是安史之乱以后欲以儒道重振朝纲的社会思想的反映
  • 第三期(805-859),古文运动盛极而衰的时期
    • 代表人物:韩、柳作领袖,李翱、刘禹锡、吕温、白居易等人为羽翼,互相切磋,声势浩大。
    • 指导思想: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阐发文道相辅而行的关系。
    • 艺术形式:力主“陈言务去”“气盛言宜”“文从字顺”,对于规范古文创作,提高艺术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 第四期(860-907),古文运动的衰微期
    • 唐朝季世,古文运动衰微,小品文异军突起,出现了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一批穷愁之士。
    • 他们的小品文远绍元结,近承韩、柳。杂文寓言,短篇零章,愤世疾俗,幽默讽刺,深切犀利,被誉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唐传奇概论

  • 起源:唐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代商业经济发达的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特点:
    • 唐人传奇无论取材于现实还是历史,都着重表现人事,不同于旨在证明神怪不诬的六朝志怪。
    • 艺术上追求“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运用想象和虚构,曲折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唐五代词概论

  • 定义:词是唐代新兴的一种和乐歌唱的诗体。
  • 发展脉络:
    • 它起源于民间,二十世纪初出土的敦煌曲子词,多数出自民间艺人和下层文士之手,作于天宝年间者为数不少。
    • 中唐以后,文人仿作渐多,题材手法,均有模拟痕迹。
    • 晚唐和偏安的西蜀,产生了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词派。
    • 南唐词,产生的土壤与花间词略同,为南唐君臣娱乐遣兴之作。南唐亡国之后,词的内容变为表现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极沉痛深挚。词从宫廷佐酒助乐的工具,变为抒情达意的文学形式,词的境界为之扩大,为宋词的繁荣开辟了道路。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1.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2. 政治开明
  3. 科举制度(诗赋取士)与君主提倡
  4. 南北、中外文化交流与各种艺术的交互影响
  5. 文学自身的发展
  6. 补充点:文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不同的阶段是有区别的,杜甫代表的就是中唐风格,李白盛唐风格,不能去用同一原因一概而论。例如盛唐写不出缠绵悱恻的诗,中唐也写不出盛气昂扬的诗。

二:走向高潮的初唐文学

第一阶段:反绮艳与主张文质并重

文学政策

  1. 反对绮艳文风,主张文学服务于政教
    1. 如唐太宗的《帝京篇》从政治角度看待文学,要求重视诗歌社会功能,恢复诗教精神
    2. 又如魏征作《隋书》、《陈书》的时候,也从历史事件的教训中总结经验,强调文学对于政教的作用,关系政权的得失。
  2. 提倡文质并重
    1. 魏征在《隋书·文学传》中提出要合南北文学之长,“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创作实践

  1. 台阁诗人:未拜托绮艳文风
    1. 如虞世南作宫体诗
    2. 上官仪作诗绮错婉媚时人争相模仿,称为“上官体”。创作技巧有“六对””八对“
  2. 宫廷之外的诗人:王绩
    1. 异代之际的文人失落徘徊,以漫游隐居为主
    2. 隐居避世是韬光养晦之计,伺机而动,后来王绩还是出仕了
    3. 王绩时常以阮籍和陶潜自比
    4. 总的来看,王绩侧重表现田园生活环境和日常生活细事,特别是庄园中的林泉之美,在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上使南北朝分道而行的山水诗和田园诗在别业中初步合流,在唐代的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中起了先导的作用。

第二阶段:追求浓郁情思与壮大气势

初唐四杰

  •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
    • 卢照邻
      • 五十岁左右时因贫病交加,自投颍水而死,病重时所写《释疾文》《五悲》两篇骚体文叙述了一生的遭遇和遗恨。
      • 诗歌多为行旅、游览应酬之作,长于铺叙发挥
      • 常写有时无命
      • 音韵流畅,抑扬起伏,气势充沛,对后世诗人如李白产生巨大影响
    • 骆宾王
      • 从军的经历让骆宾王的诗有开阔的视野,也有更多的边塞题材
      • 常写世态炎凉的诗,生不逢时,末路飘零
    • 王勃
      • 最擅长山水行役和赠别之作,富于青春幻想和对前途的热烈憧憬。
      • 性格有些恃才傲物
    • 杨炯
      • 用乐府旧题写的一些诗篇,表现渴望保卫祖国建立功勋的意愿,节奏有力,颇有新意。

特点

  1. 视野的开阔与题材的扩大,从台阁移到江山与边塞大漠,”四杰”抒写羁旅苦辛,道路险阻,远大的人生理想,抑郁不平的苦闷,对边塞形势的密切关注,重义轻生的豪侠意气。
  2. 气势的壮大与感情的昂扬,对宫体诗作了相当大的改造,融入了真感情。
  3. 词旨华靡,骨气翩翩,意象老境

第三阶段:艺术的成熟与风骨兴寄说的提出

一:律诗的定型:从文章四友到沈宋

  • “文章四友”: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武则天后期,因为修编《三教珠英》,宫廷里形成了一个文人集团。“四友”也属于这个群体。武则天去世后,除苏味道以外,其余三人都在中宗朝得以复用。

代表诗人

  • 崔融
    • 崔融对于律诗的定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朝新定诗格》很有可能就是崔融
  • 李峤
    • 咏物诗120首,采用大型组诗的形式,把唐初以来人们最关心的咏物、用典、词汇、对偶等常用技巧融为一体,以基本定型的五言律诗表现出来,给初学者提供了便于仿效的创作范式。
    • 这组诗的出现,说明初唐五言律诗到武周后期已经成熟。
  • 苏味道
    • 多应制之作
    • 喜欢写异域方物
  • 杜审言
    • 诗存四十多首,多数是五言律诗,少数平仄尚未协调的七律
  •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
    • 宋之问是与“文章四友”同时而稍晚的诗人,和沈佺期并称为“沈宋”,这两位诗人是对律诗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两位诗人。
    • 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成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新唐书·宋之问传》)

二:艺术追求的多样性:刘希夷与吴中四士(考试重点)

  • 吴越诗人:贺知章、贺朝、万齐融、张若虚、包融等
  • 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 诗歌大多描绘吴越清丽的山水,抒写亲切动人的人生感触,优美纯净的意境和悠扬婉转的旋律。

刘希夷

  • 诗以歌行见长。代表作品《代悲白头翁》《从军行》等。他的《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开唐诗玲珑之先河。

张若虚

  • 留存诗歌: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
  • 春江花月夜:
    • 以月为主体,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
      • 升起-高悬-西斜-落下
    • 韵律节奏极有特色
      • 全句四句一换韵,平仄交错,阴阳交杂,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 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活力
      • 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优美深邃的境界
      • 春江花月夜-人间纯洁的爱情-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总结:以吴中四士为代表的吴越诗人存诗较少,以描写江南山水为主,大都笔致疏朗清新、色彩滋润明丽。讲南朝乐府的风味、晋人欣赏山水的理趣相融汇。从典型的生活细节提炼出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人生感受,正是盛唐诗歌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吴越山水诗是对齐梁山水诗的继承和改造,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先导。

三:陈子昂的复古诗学体系(考试重点)

陈子昂

  • 陈子昂的文章努力改正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多取法于古代的散文;在诗歌创作方面,他标举“风雅”“兴寄”“汉魏风骨”,《感遇》诗三十八首代表了他实践的成绩。
  1. 风骨:即要求诗歌思想内容劲健刚直,感情浓烈昂扬。
    • 重点标榜“汉魏风骨”,典型表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音朗练,有金石声。
      •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2. 兴寄:

    1. “采俪竞繁而兴寄都绝”
    2. 兴,兴发感情;寄,寄托。兴寄即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侧重点是在有所寄托上。这是对比兴说的一种发展。
    3. 比兴:由外物引起内心感动为“兴”,内心感动用外物来做比喻为“比”
    4. 在郑玄理解中,比兴或许是讽喻,或许是美刺,只有这样才是有深度的
  3. 正始之音

    1. 一种观点:这里所说的正始之音,是指嵇阮的诗。……嵇、阮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时上层社会的黑暗,表达作家对现实的不满,和建安作者的精神是一致的。
    2. 另一种观点:《毛诗大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3. 偏向于第一种
  4. 陈子昂的诗史构建

    1. 汉魏↓→晋宋↓→齐梁

      建安 正始

    2. 正始之音承袭建安而来,是晋宋的文风

    3. 严氏赞阮诗高古,有建安风骨,亦说明阮诗不属于建安诗范畴,而承建安风骨,与陈子昂的“文献有可征者”接近。

  5. 创作实践

    1. 《感遇三十八首》出于阮籍《咏怀八十二首》,“感遇”二字则取法江淹《刘文学感遇》
    2. 江淹《刘文学感遇》则取法刘桢《赠从弟三首》及《赠五官中郎将四首》。刘桢《赠从弟三首》以蘋藻、松柏、凤凰为比,以喻其美才高节,被视作建安风骨的代表作,钟赞其“真骨凌霜,高风迈俗”。“感遇”之源,在于建安。
  6. 总结

    1. 陈子昂所提倡、所追求的风骨,正是他的时代对文学的最基本要求,即壮大高昂,足以反映正在走向全盛时期的封建社会的精神风貌。创作实践已经提供了充足的经验,首先是诗歌抒发真实感情,表现昂扬壮大的精神风貌表现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完美的诗歌格律,都在创作实践中相继出现了用了近一百年的时间,从宫体诗中走出来,吸收历代诗歌、连同宫体诗在内的成就,终于找到了创造自己的时代所需要的理想文学的道路,并且对于这样一条道路作了最扼要的、重点突出的理论表述:兴寄与风骨。

四:初唐文学的总结

  • 从唐太宗到陈子昂,我们可以看到这近百年间文学发展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从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两个方面同时发展的。
  • 创作上,逐渐摆脱绮艳文风的影响,逐渐地以有充实内容与高昂感情基调的作品去取代内容苍白、形式雕琢的作品。
  • 理论上,从强调绮艳文风的危害和一般地提倡文质并重,到逐渐明确具体的要求,重点突出地提出兴寄与风骨、风雅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