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程攻略
课程信息
-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 参考教材:马工程版《文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 常见授课教师:朱首献,黄擎
- 考核方式:40%平时分,其中20%是签到,20%是论文,论文只要和文学理论有关即可,注意论文是期中就要交的;60%期末闭卷考。
- 上课时间:每周1次课,3节,长学期共16次课
这门课学什么
引用一下课程简介的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发展、文学的性质、文学的特点、文学的构成以及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风格、文学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等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
可以注意到,课程简介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这个词,但是事实上,因为马克思主义文论并不成一个独立系统,所以这门课并非是单一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介绍,而是结合了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门综合课程。
但是也不用为此感到害怕,我列一下2024年春夏学期的上课内容,了解一下这门课都教什么:
- 第一讲 绪论,总体介绍文学理论是什么,研究什么,怎么研究
- 第二讲 文学的性质与功能,顾名思义
- 第三讲 文学创作,包括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 第四讲 文学作品,主要讲述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包括文学象征、文学意象、文学意境、文学典型、文学风格
- 第五讲 文学接受,主要讲文学接受的构成、过程和创造性与文学经典的形成。
- 第六讲 文学批评,包括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及其意义,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文学批评的意义,文学批评的方法,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互动,文学批评实践。注意这部分是重点内容。
- 第七讲 文学的历史演变
- 第八讲 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
- 第九讲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文学理论
- 第十讲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以上就是这门课的大概内容,看着很多,很杂,但是事实上可以分成几个大的部分。我自己在复习时将其归类为几个部分复习:
- 文学本体论:文学的性质和功能,文学创作,文学作品
- 文学接受论:文学接受,从过程到结果
- 文学批评论:参上
- 文学发展论:文学在历史上发展有什么规律,当代发展如何评价
可以看到其实我归类出来的内容和老师上课的内容有出入,是因为事实上考试主打一个抓大放小,这四个部分已经很够填满一张试卷的了,不会考那些细枝末节的地方,了解即可,不用特地去背。
这门课怎么学
这门课的授课老师一般是两个人:朱首献和黄擎,其中朱首献老师负责后半部分,黄擎老师负责前半部分,两人各上八节课,一般来说,内容上,黄擎老师上到文学作品为止。
两位老师虽然都以教材内容为纲,但是上课风格很不一样,讲述的重点也不一样,所以我要分开讲。
黄擎老师
黄擎老师上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课本内容基础上会拓展非常多的内容,在讲到一个方面时,会引经据典,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都会掺杂在PPT中,原本课本的内容可能并不会反复阐述,如果能将老师讲的都理解进去,并且对此感兴趣,那么恭喜你,大概是个学文艺学的料。
但是我觉得大部分人做不到。而对于大部分人,我的建议是上课前先简单看下书本,看下这节课课本有哪些内容,老师上课所讲的东西,大部分也是为了更圆满地讲述课本上的内容,可能和课本会有冲突,这是为了引你思考,更好地理解,所以请听清楚PPT上的内容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不要在复习的时候搞混了。在课后还是以书本内容为纲,想一下老师是怎么论证的,用了什么方式论证,援引了什么材料。不用完全理解,但是要记住老师是怎么做的,有一个基本逻辑上的了解即可。
另外,黄擎老师语速比较慢,记得上课带颗糖提神……
朱首献老师
朱首献老师是个可爱的小老头,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可以说是和本课程和教材最贴合的老师。朱首献老师上课的PPT非常有条理,会按照ABCD,1234这样标注知识点的层次,在复习的时候非常易于梳理,所以我自己做的复习资料中,相当一部分参考了朱老师的PPT。
相较于黄擎老师会各种引经据典,朱老师的上课方式比较亲民(在一部分人看来可能是侃大山),在上朱老师的课时,只需要关注他的PPT就好了,每天下课之后,按照他划分的层次,理清楚他当天讲了哪些内容,各部分的内容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层次关系如何,就够了,复习起来也只要照着PPT背即可。当然朱老师的PPT经常大段大段文字,更建议看我做复习资料,更加清楚明白。
学不懂怎么办
因为这门课非常地抽象,讲的东西大多都是形而上的东西,学不懂其实是一件挺正常的事情。请你相信大部分人都学不懂
不必为此焦虑内耗,这门课的考核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基本上就是默写。但是因为这门课要背的东西非常多,需要提早很久就开始背,如果留到期末周,那就寄了。
但是好在,这门课的内容相较于文学史来说,多但是不杂,大段内容之间是有一定的条理的,在背书之前先理清楚层次和条理再去背,比单纯地硬啃要好得多。如果能够把我梳理出的东西背下来,这门课考试就没啥问题了。
如果对文学理论感兴趣,或者想要提起兴趣,可以去B站搜索杨宁老师的文学理论,他课上得很好,能够把文学理论讲到人心里去,让你更好地学习这门课。但是仅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对考试是没有用的,请务必以自己的老师为准。
这门课考什么,怎么考
这门课多年的考试形式都是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在先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I课程攻略中,已经详尽地讲述过该如何应对这类题目,要补充的就是,在文学理论这门课中,名词解释相对简单一点,只要”定义+特点+内容“即可,以去年的考试题目为例:
名词解释:文学象征
我们在作答的时候,可以这样作答:
文学象征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定义)
具有暗示性、哲理性、多义性等特点(特点)
具体有两大类:寓言式象征和符号式象征(内容)
到此即可了,不需要太多即可满分。
简答题
简答题按点给分,我前面说过,朱首献老师会贴心地帮你分好层次,当看到题目的时候,快速回想题目属于哪部分的内容的哪个层次,然后直接默写上去就好了,如果是黄擎老师的部分也没关系,我也分好了,直接默写就是。
以去年的题目举例说明一下:
请简述文学接受中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和顺应
看着很吓人是不是,但是其实这个在PPT中就有,你需要在心里按”文学接受——文学接受的过程——文学接受中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这个层次定位到相应内容,然后直接默写上去:
(一)文学接受中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
同化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总是企图把具体的文学文本整合到其自身所固有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文本的信息与其审美心理结构相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巩固与确认。一般来说,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同化现象对于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扩展不具有积极的作用, 它只起到对于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强化、巩固和确证的作用
(二)文学接受中审美心理结构的顺应
顺应是指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具体 文学文本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结 构无法同化文学文本,只能通过其自我转换来适应文学文本的新情况,文本对接受主体的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起到改变与更新的作 用。一般来说,文学接受过程中的顺应想象对于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扩展与更新具有积极的作用,它对于提高接受主体的 审美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样就满分了。看着很多内容,其实只要仔细读一下,就可以发现这段话其实很好理解,如果你能理解,将这段话用自己的方式说也可以,可以减少相当多的背诵量,但切忌过于口语化。
论述题
前面说过,论述题相较于简答题,要求高在要结合具体作品或事件分析,所以老师上课时讲的东西一定要有所积累,不要完全不听课。
以去年的题目为例:
请论述文学的间接性、精神性、蕴藉性
按照”文学本体论——文学的性质——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语言的特点“定位到这三个性质,首先要分别答出各个性质是什么含义,然后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示例答案:
间接性、精神性、蕴藉性是文学语言的特点(总概括)
间接性即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例如在《……》中,对于……的描写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又比如在《……》中,作者用简单的几段话就描述出一个……的形象,让人仿佛真的与这个人面对面交谈,感受他的内心和情感……(分论、举至少两例说明)
精神性、蕴藉性也以此类推
理清层次和逻辑的重要性
在我先前的讲述中,基本上都是要求看到题目,准确定位到某个领域,某个层次,但是如果看到题目,不能理解它在考哪一部分的内容,那就是什么 也说不出来,可能会白白丢掉几十分。所以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去背,而是尝试自己做一个思维导图,理清这门课的所有内容的内在逻辑,才能够在看到题目的时候,想到这个题目在考什么,这件事的重要性远高于一字不差地背书!
如果不想自己做思维导图,可以将期末复习篇整个复制成markdown文件,一键导入到xmind中,也可以生成一份能用的思维导图。或者可以直接私聊我
结语
这门课因为过于抽象,内容又多,而且从23级(也就是我这级)已经不允许划重点了,可能是文学院对你打击的开始,请相信后面还有更多能够破碎你道心的课(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