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课程攻略 —— 期末复习篇

Posted by Socra Lin on February 10, 2025

现代汉语总复习

绪论

  • 什么叫现代汉语

    • 意义1:“现代汉语”作为一种语言;

      语言:音义结合的符合系统(本质),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重要的功能)。

    • 现代汉语”作为一门学科,是使用语言学方法研究现代汉语的学科。

    • 广义现代汉语

      • 现代全体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及其方言
    • 狭义的现代汉语

      • 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即普通话,也称华语、中文是我国汉族各方言区和我国各民族之间用来交际的国家法定语言
      • 以北京音为标准音
      •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 汉字的当代演化

    • 1955年1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2月1日,公告废除1055个异体字。
    • 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简化字总表》。列入总表的简化字共计2238个,简化偏旁14个。
    • 1977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曾一度试用。由于群众对该方案意见较多,不久停止使用
    • 1981年11月开始对上述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工作。经国务院审定后公布
  • 汉语构词特点

    • 汉语中新词的出现不需要创造新的汉字。

    • 构词不需要用新的汉字(新形式)表示新语言成分。

    • 两种类型

      • 1.音译+意译

        比特币 bitcoin

      • 2.汉语中的新概念,其意义可以由组合成分的意义推导而来

        给力:带劲

        实锤:某些证据导致某些结论已经不能改变。

    • 系统底层设置特别合理,功能任意拓展,底层无须迭代。

    • 意义方面

      • 不是靠文字,而是靠语言成分。
      • 语言成分的底层有高度的稳定性、可扩展性。
      • 语言底层——语言的原子成分:语素
      • 在概念化过程中,区分基本概念和派生概念。
      • 汉语中基本概念比较少,大多数都是派生概念。英语中可能恰巧相反。
      • 汉语系统设置的基本规则:一个基本概念对应于一个语言原子。少基本概念,少语言原子。
      • 原子系统简单,在此基础上创造派生概念。
      • 能够以一种符合逻辑的方式创造不存在的概念
  • 汉语方言

    • 方言定义

      • 方言是现代汉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变体,方言也是现代汉语的一种表达形式,普通话也是现代汉语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以各种方言为基础抽象出来的、得到国家承认的规范化了的形式。
    • 北方方言/官话

    • 吴;湘;赣;客家;闽;粤。

    • 晋、徽、平话

    • 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官话)、吴语、粤语、闽语、赣语、湘语、客家

      十大方言区:晋语、徽语、平话

  • 共同语

    • 由于交流需要,通常由统治阶级规定的,流通于一个民族所有成员之间的语言,这种语言常常是对外交流的官方语言。

    • 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的语言一般是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 夏、商、周、 先秦时期称雅言。

      汉-元叫正音

      明代叫官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明清官话的基础之上形成。

  • 官话

    • 官话(Mandarin)最早是对官方标准语的称呼。汉语官方标准语早期称“雅言” ,明清称“官话”,1909年开始称“国语”,1956年大陆称“普通话”,而“官话”一词则被用来指代“官话方言”
    • 官话方言具体可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八种次方言。
    • 官话的特点包括:大体上失去入声,新增了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中古汉语中原有的六个辅音韵尾大体上只剩下−n,−ng[3] ,原本连接i,ü韵母的z,c,s声母颚化成j,q,x,即尖团合流。
  • 文字与语言的互相影响

    • 文字改变语言

      • 荨麻 qianma 荨麻疹 qianmazhen

        荨麻 qianma 荨麻疹 xunmazhen(进行到这一步)

        荨麻 xunma 荨麻疹 xunmazhen

      • 林荫道 林阴道

        理由一:汉之前只有“林阴”;汉之后才出现了“林荫”。

        理由二:从音韵地位看,荫 只有去声一个读法,不是表达语言形式“ lin yin dao” 的准确形式

  • 现代汉语变体:

    • 地域变体:方言

    • 社会变体

      • 性别变体

        年龄变体

        行业变体

        阶层变体

        社区变体

    • 功能变体:书面语/口语之分,通俗语/典雅语体之分

语音

  • 语音概念

    • 定义: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目的是用来社会交际的声音
    • 区别:语音是语言的外在物质形式。只有成为语言的表现形式,才是语音。
    • 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是任意的。任意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
    • 语言(语音?)是一种概念化:反映的是人类对社会的认知声音
  • 语音性质

    • 物理性质

      • 音高

        • 音高指声波震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高就越高。

          计算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代表“次/秒”。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20,000赫兹。

        • 频率与发音体的属性相关:女性和儿童声带短而薄,男性声带长而厚。

          同样的力度,男性的震动频率低,因此说话声音低沉,音高低。

          女性和儿童震动频率高,说话声音高昂尖锐。

        • 同样的发音体可以调整形状因而改变频率。

          汉语声调与音高有关(调整声带的形状)。

          妈(55)-马(214)

          G调-f调 (高一个全音)

          箫:g调孔间距小,f调孔间距大

      • 音强

        • 指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幅,即发音体振动时最大的位移距离。振幅越大,音强越强。

        • 计算声音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人耳能接受的最大声音强度是130分贝。

        • 轻声与音强有关:奶奶、姐姐

          轻重音与音强有关:record-record

      • 音长

        • 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所持续的时间。

        • 计算语音时长的单位是毫秒(ms),1%秒就是1毫秒。

        • 英语、德语、藏语、日语等语言、汉语的一些方言,可以通过音长区别意义,即存在主要靠音长来区别意义的长元音和短元音

          英语: seat-sit

      • 音质(音色,音品)

        • 声音的特色,取决于声波振动的形式。

        • 影响音色的主要因素

          • 一、发音体:不同的乐器,

            人的发音器官的不同部位:声带:元音/浊辅音 清辅音 口音 鼻音
          • 二、发音方法:同一种乐器不同演奏方法

            塞音(p’,p)

            鼻音(m)

            擦音(s)

            送气p’-不送气p

    • 生理性质:人类的发音器官

      • 一、肺
        • 肺是发音的动力,是供给气流的源头
        • 人类的语言大多数是呼气发音,但也有少数语言有吸气发音的现象。
      • 二、喉头和声带
        • 喉头由软骨构成,喉头的外表是喉结,中间有一对声带。声带就是两片很小的薄膜,声带中间称为声门。
        • 发语音时,有时声门闭拢,气流就冲击声带,使声带振动发音,这就构成浊音,也称乐音;有时声门张开,气流自由通过,声带不振动,仅靠气流在冲破阻碍时振动发声,这就是清音,属于噪音。
      • 三、口腔、鼻腔、咽腔
        • 指从声门以上直到口腔和鼻腔的部分,构成了人类的“声道”,是发出语音的共鸣器。
        • 发音体发出的声音很弱,除了自己以外,别人是听不见的,必须通过共鸣器使语音放大。
    • 社会性质

      • 语音是一个系统。
      • 每个语音只有在自己独特的系统中才有自己的价值。
      • 一个语音A在甲语言和乙语言中读音是一样的,价值是不同的。
  • 语言符号

    • 语言符号即使用来记录和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也展示出一定的特别性。
    • 符合本民族语言的音节构成习惯

音素

  • 音素定义:最小的语音单位。

    • 一个发音动作就是一个音素。
    • 字母和音素之间的关系:并不一一对应。
    • 是语流中切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只要语音上有区别,就是两个不同的音素。】
    • 从音素来看,一种语言系统的音素是无穷无尽的。
  • 音素分析:元音和辅音

    • 元音和辅音是基于普通语音学的事实,从音素层面进行的区分。

    •   阻碍 声带振动 发音器官紧张 气流
      元音 振动 均衡
      辅音 清辅音不振动浊辅音振动 局部
    • 元音

      • 影响元音的三个因素(发音体的形状):
        • 舌位的高低(即口腔的开合):高、中高、半高、低
        • 舌头的伸缩(即舌位的前后):前、央、后
        • 唇形的圆展:圆唇/不圆唇
      • image-20241225233011226
    • 辅音

      • 发音体形状
        • 口音:唇、舌、齿、口腔壁
        • 鼻音:鼻腔
      • 发音方法
        • image-20241225233356488

音位

  • 定义:一个特定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最小语音单位。

  • 音位判断:

    • 两个没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素是一个音位
    • 能够合并的(听感上)是一个音位,有区别的(听感上)是两个音位。
    • 听感上不能合并的,也可能作为一个音位。
      • Yi zi
  • 音位构成:

    • 把一个语音系统中的所有音素进行整理,把没有区别意义功能的音素加以归并,得出来的结果就是音位。
    • 音位是主观的,音素是客观的
  • 音位变体:条件变体与自由变体

    • 条件变体:受语音环境制约的音位变体。体现为:清浊对立,送气-不送气

      普通话:zi xi zhi

    • 自由变体: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

      部分方言:n-l n-ng f-h

  • 音位归纳的条件(重要)

    • 区别意义【出现在相同环境中】

      • 不同音位能够明确地表示价值差异和功能差异。

        ba pa

        le de

        de da

      • 自由变体——同样的位置,不能区别意义

    • 互补分布【不能出现在相同环境中】

      • 条件变体呈互补分布。互补分布被处理为一个音位。

        不同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绝不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它们的分布状况是互相补充的,称为“互补分布”。

        Speak——peak

        Zi——zhi——ji

    • 音感差异【互补分布,被处理为不同音位】

      • 有的音虽然处于互补分布中,但是当地人听起来差异过大,这样的音也不宜归纳为一个音位,所以,在运用互补分布来归纳音位的时候,还应根据当地人的音感。

        L ——ng

汉语拼音方案

  • 声母与辅音

    • 音节开头的辅音称为声母。
    • 音节末尾也可以出现辅音
    • 辅音既可以是声母,也可以构成韵母。
    • 现代汉语辅音都是单个出现的,没有复辅音。
  • 韵母与元音

    • 一个元音可以组成单元音韵母,又叫单韵母。
    • 两个以上元音可以组成复元音韵母,又叫复韵母。
  • 舌面元音注意点

    • e和ê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

      e只能单用,ê单用情况非常少,大部分是和其他元音组成复合元音。

      基于不完全互补:独用时有区别性意义,因而教材进行了区分。

      基于一定程度上的互补,更基于方便学习的好处,因而汉语拼音方案进行了归并。

    • i,i[],i[]有互补语境,基于有音感差异,通论分开,拼音方案归并为一个“i”。

  • 拼音分类

    • 按发音部位,普通话声母分为七类:
      • 双唇音:b, p, m
      • 唇齿音:f
      • 舌尖前音:z, c, s
      • 舌尖中音/前:d, t, n, l
      • 舌尖后音:zh, ch, sh, r
      • 舌面音:j, q, x.
      • 舌根音:g, k, h.
    • 按发音方法,普通话声母有如下分类:
      • 塞音:b, p, d, t, g, k
      • 擦音:f, h, x, sh, r, s
      • 塞擦音:j, q, zh, ch, z, c
      • 鼻音:m, n
      • 边音:l
    • 按声带是否颤动,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
      • 清音:声带不颤动
      • 浊音:声带颤动
      • 鼻音:m,n,ng
      • 边音:l
      • 擦音:r
    • 按气流强弱
      • 送气音:口腔呼出的气流比较强:p, t, k, q, ch, c
      • 不送气音:口腔呼出的气流比较弱:b, d, g, j,zh, z
  • 拼音方案

    • 台湾香港:威妥玛拼音(韦氏拼音方案)

    • 大陆:

      • 《简化汉字总表》——修订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

        《汉语拼音方案》——修订

  • 字母

    • 字母:26

      声母:21

      韵母:39

    • 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 v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 W,y,隔离音节,不是汉语中的辅音,本身不发音。 U——wu I——yi Ü——yu

    • 字母表和现行汉字具备一样的功能,是一种纪录汉语的文字。完全采用拉丁字母的26字母形式。

    • 一个声母符号记录一个音素/音位。Zh,ch,sh记录的仍然是一个音素/音位。

    • 零声母:以元音开头的音节为零声母音节。

      • 复合韵母零声母音节如果以i、u、ü开头,替换:

        ian-yan iu-iou-you i-y

        uan-wan un-uen-wen u-w

        üan-yuan ün-yun ü-yu

      • 以i、u、ü为单元音韵母的零声母音节,加字母或者替换:

        i-yi 加字母

        u-wu 加字母

        ü-yu 替换

    • 韵母

      • 汉语拼音方案:六个单元音韵母:a,o,e,i,u,Ü

      • 现代汉语通论:

        • 七个舌面元音:a, o, e, ê, i, u, ü ,

          两个舌尖元音:-i [ ], -i [ ],

          一个卷舌元音:er [ ]

    • 音位归并

      • 汉语拼音方案是一种文字,对汉语普通话中的音素进行了音位归并,每一个字母对应于一个音位。

        • 汉语拼音方案音位归并的原则:

          • 自由变体:不区别意义。(拼音方案中没有。)
          • 条件变体:
            • 1.不在相同的语境中出现(互补语境)
            • 2.音感类似。
        • 汉语拼音方案音位归并特点:(重点)

          1. 强调音位的区别对立关系,在不同环境下的条件变体都规归并为一个音位。

            1. Che/ce/se/re——ge——ie/ue/ê——ei/uei

              鹅-e

              七号元音的不圆唇形式,是e音位的代表音素,这个音位有多个变体。

              四个音素归并为一个音位。

          2. 强调语音的系统性。

            1. bo,po,mo,fo

              tuo,guo, huo, luo

              韵母实际读音都为双元音。

              读音中本身就含有u。这个说法错!

              呼读音,本身没有元音。

            2. 但b,p,m,f:

              1. 与合口呼相拼只有uo,u两个,以“o”代表uo已经足够和u进行区别,而且形式更加简单。

              2. 汉语普通话系统中不存在和读音“puo”相区别的读音“po” ,因此可以使用“o”来代替“uo”。

            3. 其他声母为什么不省略“u”

              1. 和合口呼相拼有多种韵母,比如tuo,tuan,tui,tun等,形式复杂,tuo省略u不利于和其他合口呼韵母形成具有系统性、整齐的分组。

              2. u和t等相拼不能随便省略还体现为u在其中是起区别作用的重要音素:

                tuan——tan 有区别性

                guan——gan

                因此不能随意省略。但汉语中不存在buo-bo的对立,因而省略之后不影响区别。

          3. 结语:区别性和系统性才是语言中最重要的特征。实际读音反倒没有那么重要。

            虽然忽略了语音,但是优点有形式上的简单,功能上的区别性,因此uo和b等相拼时u省略。

            是否和其他形式构成有区别意义的对立,是否构成系统性,是音位原则的体现。

      • 现代汉语通论归并原则

        • i,i[],i[]有互补语境,基于有音感差异,通论分开,拼音方案归并为一个“i”。

        • e和ê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

          • e只能单用,ê单用情况非常少,大部分是和其他元音组成复合元音。

            基于不完全互补:独用时有区别性意义,因而教材进行了区分。

            基于一定程度上的互补,更基于方便学习的好处,因而汉语拼音方案进行了归并。

        • 七号元音的不圆唇形式【Che,ce,ge,le,e】——【ei,ie,ê】3号元音

        • 至于卷舌元音,是一个音素,但是使用了两个文字形式/两个字母进行书写。

        • 字母不等于音素。

          • 汉语:Zh,ch,sh 一个音素

            英语:Ch sh 一个音素

        • 就音素的个数来说,《通论》的分法仍旧不够细致,没有区分e,che和ge。

    • 具体音位变体

      • a的音位变体

        • [a]:ai、an、ia;

          [Ą]:跟在辅音后或者单独使用;

          [ɑ]:ang、iang、uang、ao、iao、ua;

          [æ]或[ε]:ian及yan;

      • e 的音位变体有4种:

        • [ɣ]:跟在一些辅音后zh,ch,sh;

          [e]:ei、uei;

          [ɛ]:ie、üe;

          [ə]:en、eng、uen、跟在一些辅音后或者单独使用。

      • i 的同一音位有3种

        • [ɿ]:跟在z、c、s后;

          [ʅ]:跟在zh、ch、sh、ri后;

          [i]:跟在其它辅音后或单独使用。

      • 同一读音的ueng和ong

        • 在读音系统中不存在ong,就是ueng。Ong和ueng是对同一种读音的两种写法。是在文字体系(拼音系统)中,出现特殊的ong,是为了使得系统严整。
    • 声调符号

      • 阴平(55) 阳平(35) 上(shàng/shǎng)声(214) 去声(51)
        /
      •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轻声不标。 例如:

        妈 mā 麻 má 马 mǎ 骂 mà 吗 mɑ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轻声
      • 隔音符号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它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ao(皮袄)。
    • 汉语拼音方案是人造的、人工设计的文字,主要是为了方便拼写。在处理变体的问题上,掩盖了某些语言事实(不对应于唯一一个音素),但便于学习。

现代汉语语音分析

声母

  • 按发音部位,普通话声母分为七类:
    • 双唇音:b, p, m
    • 唇齿音:f
    • 舌尖前音:z, c, s
    • 舌尖中音/前:d, t, n, l
    • 舌尖后音:zh, ch, sh, r
    • 舌面音:j, q, x.
    • 舌根音:g, k, h.
  • 按发音方法,普通话声母有如下分类:
    • 塞音:b, p, d, t, g, k
    • 擦音:f, h, x, sh, r, s
    • 塞擦音:j, q, zh, ch, z, c
    • 鼻音:m, n
    • 边音:l
  • 按声带是否颤动,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
    • 清音:声带不颤动
    • 浊音:声带颤动
    • 鼻音:m,n,ng
    • 边音:l
    • 擦音:r
  • 按气流强弱
    • 送气音:口腔呼出的气流比较强:p, t, k, q, ch, c
    • 不送气音:口腔呼出的气流比较弱:b, d, g, j,zh, z

韵母

  • 韵母类别

    • 构成方式:

      1、元音

      2、元音+鼻辅音

    • 按组成成分

      • 单元音韵母(单韵母)

        • 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

          a, o, e, ê, i, u, ü , -i [ ], -i [ ], er [ ]

      • 复元音韵母(复韵母)

        • 13个:ai, ei, ao, ou, ia, ie, ua, uo, üe, iao, iou, uai, uei。
      • 鼻音韵母(鼻韵母)

        • 由元音和鼻辅音韵尾构成,共16个: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 按口形

      • 开口呼:韵母不是 i, u, ü 或不 以 i, u, ü 起头的韵母
      • 齐齿呼:i 或以 i 起头的韵母
      • 合口呼: u 或以 u 起头的韵母
      • 撮口呼: ü 或以 ü 起头的韵母
  • 韵母的结构

    • 韵头:i, u, ü 充当
    • 韵腹:主要元音
    • 韵尾:
      • 元音:i, u
      • 鼻辅音:n, ng

声调

  • 调值和调类

    • 调值:音节高低或升降的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赵元任:五度标音法

    • 调类: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的声调的种类。

      • 普通话:四类。四个声调。平上去入

      • 调类的历史演变:

        古:平上去入

        现:阴阳上去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 普通话的声调(调类和调值)

    • 阴平(55), 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

音节

  • 定义:最自然的语音单位,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
  • 普通话的音节:一般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
  • 特点:
    • 一个音节最多可以用四个音素符号拼写。
    • 元音在音节中占优势。
    • 音节可以没有辅音。
    • 汉语音节不能没有声调,不能没有韵腹,可以没有辅音声母、韵头和韵尾。
  • 列表分析音节结构
    • image-20241226101626392

音变

  • 说话、朗读时,连续发出一连串的音节,被称之为 “语流”。在语流中,音素与音素之间,音节与音节之间,往往会互相影响,从而产生一些变化。

  • 上声变调

    • 上+上:港口 好比 审美 走访
    • 上+非上:保温、火柴、本质、 嘴巴
    • 上声在由上声变成的轻声前,有的仍为214,有的变成 35
      • 21:奶奶、姐姐、椅子(先轻声——按照非上变调)
      • 35:走走、哪里、把手(先变调——再轻声)
  • 三声连读变调

    • 小雨伞 214+35+214

      草稿纸 35+35+214

      米老鼠 214+35+0

      小老虎 214+35+0

      小马虎 35+214+0

      手指甲 214+35+0—35+214+0

    • 特例:骨头

      上+非上—–214+35==214+0

      35+0来自何处?

      • 第一步:214+0=“奶奶”模式

        第二步:(回溯推理)214+214能变成214+0 ==214+0来源于214+214

        第三步:214+214有“走走”模式

        第四步:走走 先变调再轻声,35+0

        第五步:214+35最终形成35+0模式

  • “一”、“不”的变调

    • “一”、“不”在去声前读阳平,如
      • 一半 一道 一概 一律
      • 不必 不但 不愧 不错
    • “一”在非去声前读去声,如:
      • “一”+阴平 一般、一些、一心、一朝
      • “一”+阳平 一齐、一旁、一同、一无
      • “一”+上声 一举、一手、一体、一早
    • “一”、“不”夹在词语中间读轻声,如:
      • 看一看 听一听 试一试 数一数
      • 差不多 来不及 靠不住 了不起
  • 句法结构上的姐妹关系

    • 只有“一”和其后的音节形成句法结构上的姐妹关系,才能变调。如:三十一个同学(不变调)
    • “两”只出现在和量词处于姐妹节点时,“二”不能出现在和量词处于姐妹节点时:两个——三十两个——三十俩
    • “三”和“个”只有处于姐妹节点才能产生合音:三十三个——三十仨
  • 轻声

    • 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呢、啊”等。如:

      • 卖书的 愉快地 睡得香 躺着
      • 听过 写吧 好嘛 人呢 喝啊
    • 叠音词和动词重叠形式后头的字。例如:

      • 爸爸 猩猩 听听 看看
    • 构词用的虚语素 “子、头” 和表示多数的“们”等。如:

      • 筷子 石头 科学家们
    • 用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语素或词。如:

      • 山上 地底下 屋里 这边 后面
    •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起来、下去”等。如:

      • 进来 出去 说起来 走下去 跳过去
    • 量词“个”常读轻声。如:

      • 这个 几个 十个
    • 一批常用的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读轻声。如:

      • 云彩 聪明 事情 风筝 知道

        老实 清楚 头发 打算 客气

  • 儿化

    • 后缀“儿”与它前一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可以区别词义,区分词性,表示细小、亲切或喜爱的感情色彩。
    • 无韵尾或u韵尾,只加卷舌动作。如:
      • 小车儿 小鸟儿
    • 有-i, -n韵尾的,卷舌时使韵尾丢失,有的要改变韵腹。如:
      • 一块儿,一点儿
    • 有高元音i、ü 韵腹的,加央元音 ,如:
      • 小鸡儿,有趣儿
    • 有舌尖元音i[ ],i[ ]变成央e 。如:
      • 瓜子儿,树枝儿
    • 有-ng韵尾的,卷舌时使韵尾丢失,元音鼻化,有 i 韵腹的要加 央e , 如:
      • 帮忙儿,花瓶儿
  • 语气词“啊”的音变

    • 前面音节末尾音素是 a, o(不包括 ao, iao)e, ê, i, ü 时,读 ya,写作“啊”或“呀”
      • 如:红花啊,唱歌啊,爬坡啊, 好学啊,注意啊,下雨啊
    • 前面音节末尾音素是 u (包括 ao, iao )时,读作wa, 写作“啊”或“哇”
      • 如:小桥啊、糟糕啊、加油啊
    • 前面音节末尾音素是n时,读作na,写作“啊”或“哪”
      • 当心啊、好人啊、 真近啊
    • 前面音节末尾音素是 ng 时,读作nga,写作“啊”
      • 如:一样啊 香啊 红啊
    • 前面音节末尾音素是er, -i[ ]时,读作ra,写作“啊”
      • 如:女儿啊,好玩儿啊,是啊
    • 前面音节末尾音素是-i[ ]时,读作[ZA],写作“啊”
      • 如:孩子啊,几次啊,真丝啊

文字

文字概述

  • 文字的出现是对语言的补充——补足语言的局限性。
  • 文字的本质:
    • 记录语言的符号。
    • 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image-20241226104453901
    •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为了表现前者。
    • 语言是符号,文字是符号的符号。
    • 语言学的对象不是书写的词和口说的词的结合,而是由后者单独构成的。
      • 对于历时研究而言,典籍以书写形式保存。
      • 对于共时研究而言,研究写下来的句子,最重要的建筑材料-词保存在词典中。
    • “要是没有文字,语言会变化得更快”。要是没有汉字,汉语已经分化,汉民族的统一不复存在。
      • 论证1:(正面论证)
        • 汉语已经分化。从语言学研究角度,听感上差别巨大,无法流通,已经是不同的语言。划分方言和语言完全不必考虑文字。现在之所以称为方言而不是语言,更多是一种政治上的考量。文字只是帮助识字的人更便捷地了解别的方言,如粤语。文字上的理解并不意味着掌握了该语言,如日语。
      • 论证2:(反面论证)
        • 维护汉语通行的,不是文字。因为各方言区书写的一般不是方言,而是普通话/雅言/通语等。
        • 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促成了普通话或通语的出现,有固定书写形式的要求,出现了通用文字。
        • 使用通用文字书写的是国家规定的通语,而非方言。
        • 通语是第一位的,而后有了书写通语的通用文字。
        • 各方言都流通的是书写通语的通用文字,这种形式才能为各方言区的群众所共同理解。
        • 有了统一的国家才会有通语和通用文字。
      • 结论
        • 正确的观点:是国家的统一造成了固定的书写形式的出现,而不是相反。
  • 字母和音素之间的关系
    • zh;ch;sh,只有一个发音动作,因而是一个音素。
  • 表音文字
    • 使用有限的表音字母记录音素或音节,使用字母的组合拼写语言。
    • 英文字母,日文的片假名、汉语拼音字母
    • 通常所说的表音文字,目的是把语言成分使用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
  • 表意文字
    • 字形固定对应于一定的语言成分,有固定读法,同时字形显示了语言的意义。
    • 表意体系
      • 一个有意义的语言成分使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这个语言成分的声音无关,却和语言成分所表示的意义相关。
  • 文字与发音
    • 首先,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而文字却有停滞不前的倾向,后来写法终于变成了不符合于它应该的样子的东西。
    • 应该的样子:符合当时的发音。两汉以后,人们读《诗经》就感觉到了不押韵, “叶韵”。
    • 写法和发音发生龃齬的另一个原因:当一个民族向另一个民族借用它的字母的时候,被借用的书写体系的资源往往不能适应它的新任务,于是不得已而求助于一些随机应变的办法,例如用两个字母表示一个声音。Zh,ch
    • 文字和语言关系密切,语言研究的很多方面都不得不依靠于文字,对于那些消亡语言的研究更是必须依赖于文字。
  • 现行汉字
    • 定义: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但造字法中逐渐添加上语音成分的影响,因此又有人称为表音兼表意文字
    • 古汉字的字形同意义有比较直接的联系。
    • 现行汉字字体中有了语音和意义相结合的形声字:课-棵-颗
    • 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
    • 国际影响力
      • 朝鲜、越南、日本等借汉字记录他们的民族语言。
      • 我国的规范汉字是联合国六种工作文字之一。

汉字的形体

  • 汉字形体的演变
    • 正式字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 辅助字体:草书,行书
    • 甲骨文: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 特点:笔形细瘦,拐弯处多是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异体字较多。
    • 金文:通行于西周,写在青铜器上
      • 特点:笔画丰满粗壮,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异体字较多
    • 篆书:
      • 有大篆、小篆的区别。大篆一般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小篆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
      • 特点:
        • 大篆字形比金文整齐,笔画均匀。
        • 小篆字形更匀称、整齐,笔画圆转、简单,异体字被废除。
    • 隶书:
      • 秦隶:产生于秦代的隶书。
      • 汉隶: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汉代的通行字体。
      • 特点:
        • 秦隶: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摆脱了古文字象形的特点。 汉隶:字形方正,撇、捺、长横有波磔,很少有篆书的残存痕迹。
    • 楷书:
      • 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
      • 字形方正。笔画没有波磔,书写方便。
    • 草书:
      • 包括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
        •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
        • 狂草产生于唐代。
      • 特点:章草笔画有汉隶的波磔,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今草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笔形没有波磔。狂草变化多端,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
    • 行书:
      • 产生于东汉末,一直沿用至今。
      • 特点:形体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易写好认。
  • 演变趋势:简单易写
    1. 从图画性的象形文字逐步变成了不象形的书写符号。
    2. 笔形从类似绘画式的线条,逐步变成横、竖、撇、点、折的笔画。
    3. 许多字的结构和笔画逐步简化。
    4. 甲骨文、金文都异体繁多,小篆、隶书、楷体的异体字都减少了。
  • 现行汉字
    • 楷书:国家正式发布的文件和一般的报刊、书籍。
    • 行书:日常书写。楷书的辅助性字体。

造字法

  • 古人总结的古文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造字法: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 用字法:转注、假借
  • 象形
    • 是比照事物的形体、描画实物的形状的造字法。
    • image-20241226115358626
    • image-20241226115405971
  • 指事
    • 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
    • image-20241226115502583
  • 会意
    • 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几个字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做会意。
    • image-20241226115534633
  • 形声
    • 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组合成字。
      • 《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 “江”:“氵”表字义,“工”表字音。
      • “河”: “氵”表字义,“可”表字音。
    • 形旁和声旁的部位大体有以下六类
      • 左形右声:梧、堆、惜。
      • 右形左声:攻,切、视。
      • 上形下声:竿、宇、爸。
      • 下形上声:型、姿、架。
      • 外形内声:囤、匣、阁。
      • 内形外声:问、闻、辩。
  • 转注
    • 指同一部首、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共同点的一组字,可以用来互相注释和说明。
    • 《说文解字•序》:“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也。”
    • 民和氓,走和趋,舟和船,梁和桥等。
  • 假借
    • 某个口语中的词没有书写符号,于是就在通行字中找到一个同音字来替代。
    • 《说文解字•序》:“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 如:自、亦
  • 文字的意义不同于语言的意义,文字的单位不同于语言的单位
    • 文字的演变不是语言的演变。文字的出现远远晚于语言。需要文字来表达有“天空”意义、读音为tian的语素。
    • 使用指事的方法创造出“天”形体,同时另外一个表达脑袋的语素或词,也使用此形体,但是和表示“天空”意义的“天”没有关系。

词汇

  • 定义:词汇是一个集体名词

    • 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汉语词汇、 英语词汇。
    • 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巴金的词汇、《红楼梦》的词汇。
  • 词汇的作用:

    • 语言的建筑材料。
    • 就一种语言来讲,它的词汇越丰富发达,语言本身表现力越强。
    • 就一个人来讲,掌握的词汇越丰富,就越能确切地表达思想。
  • 词汇的特点

    • 任意性和理据性
      • 任意性:声音和意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 理据性:同源词和复合词,声音和意义有一定的理据性
    • 普遍性与民族性
      • 普遍性:
        • 客观世界相对应,人所面对的客观世界是类似的。
        • 范畴化的第一步——根据客观世界事物的相似程度进行命名,即使用词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归类)。
        • 大致相同的客观世界——不同语言中有可以相互翻译的词。
      • 民族性
        • 不同语言必然采用不同的范畴化方式为事物进行命名,因而词义完全对应,即范畴化方式完全相同的现象并不常见。
        • 语言中的大部分词,意义不会完全对应。
    • 活跃性
      • 词汇:语言系统各要素中最易变和最活跃的。
      •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反映到词汇里面,一些旧词逐渐消失,新词也不断产生,这就是词汇的可变性
      • 词语意义也会一直在改变。
      • 专有名词向普通名词的语义演变:雷锋
      • 普通名词向代词的转变:臣妾
    • 稳定性
      • 词语的音义组合和结构形式一旦形成,就基本固定下来。
      • 新词的出现受到既有语素及固有构词手段的制约:如:人工智能、电子邮件,电脑
  • 词的价值

    • 反映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范畴化,即分类。

    • 指示的范畴化

    • 范畴化对认识的反作用

      • 洪堡德:不同语言用不同的方式对现实进行范畴划分,这些迥异的方式限定了我们大脑组织知识的方式。

        语言决定认识。不同语言的不同范畴划分的方式不但反应了人对世界的认识角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 经过了范畴化之后,把不同的东西划归为一类,人们会更容易地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被范畴化了的联系。

  • 词、词汇范畴与语法范畴

    • 词——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分类之后进行命名,词汇形式对应于一类现象或一个个体。命名形成的是词汇形式,也可称为语言中的词。
    • 语法范畴——命名之后得到的词汇形式按照更加抽象的认识方式进行再次分类,形成的就是语法范畴,包括词类,可数/不可数范畴、数范畴
    • 词类:表现客观存在的分为一类,表现动作的分为一类,表现可数范畴:可以直接计数的分为一类(原子个体),不能直接计数的分为一类。
  • 固定短语

    • 短语是词与词的组合,固定短语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词语。
    • 企事业单位名称、会议名称、活动名称及其缩略语等都是专有名称。 如:“浙江大学”
    • 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都是熟语。如:“抛砖引玉”、“开倒车”

  • 意义:词汇系统的基本成员,语法的基本单位。语法中无论句法和词法,都以词的研究为基础。

  • 定义:

    • 早期:最小的自由形式。(布龙菲尔德,1933,语言论)

      近期:母语者普遍来说直觉上能够识别的表达单位。

    • 书中定义:能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的最小语言单位

  • 词的可操作性:

    • 稳定性(stability),一旦成型,不能改变
    • 不可插入新的成分(relative uninterruptibility)
    • 最小的自由形式( a minimum free form)
  • 自由形式-黏着形式

    • 自由形式:能单说的是自由形式。

      • 词:最小的自由形式

        • 1)是自由的;

          2)不能分解为更小的自由形式。

      • 判断词的其他手段

        • 不自由,但有停顿或明确的词重音:through,from,从(最小的停顿群,赵元任,1968:97),量词,连词,介词

        • 不自由,语音上也没有明确的间隔,附着于前一成分或后一成分,但是结构上附着于短语或句子,被判定为词。

        • 结合面宽

          • 自由形式:结合面都比较宽

          • 黏着形式:

            1)结合面宽的,视为词,可以跟同类或几类成分普遍结合。

            “了”、“着”、“个”

            2)结合面窄的,不视为词。

            春天 立春 春风 春雨 开春 春分

    • 黏着形式:非自由形式,不能单用,总是要和其他形式组合出现。

    • 最后判断依据:

      • 词:
        • 最小的自由形式:词
        • 最小的黏着形式:有停顿的、有完整重音的、附着于短语或整个句子的、结合面宽的,也是词。
      • 最小的黏着形式:去除以上被分析为词的部分,剩下的部分被称为黏着语素。

语素

  • 定义: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不能分为更小的音义结合体

  • 三种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 天 地 人 最小音义结合体——最小自由形式(自由语素)——词

    • 脑 机 器 最小音义结合体——最小黏着形式(黏着语素)——非词,仅为黏着语素

    • 吧,了,着,吗 最小音义结合体——最小黏着形式(黏着语素)——由于结合面宽,在不同环境中表达固定意义,形式上附着于短语或句子而不仅仅是词,意义上不附着于其他成分

      • 处理方式1:词(虚词或功能词)

        处理方式2:附缀成分(clitic)

  • 自由语素与黏着语素(重要对立)

    • 自由+自由=短语(存在争议,也有人认为一部分是短语,一部分是词)

      • 漂亮的姑娘 快乐地奔跑 可爱的孩子
      • 大树 红花
      • 小数 大数
    • 自由+自由=词

      • 大人 脚印
      • 大妈 大爷 大叔
    • 黏着+黏着=词

      • 机器
    • 黏着+黏着=短语(存在争议,讨论中)

      • 桌上、屋内、室外、校内、校外
    • 自由+黏着=词 (词根+词根)

      • 电器
    • 自由+黏着=词 (词根+派生词缀)

      • 鬼子
    • 自由+黏着=词的屈折形式(词干+屈折词缀)

      • Books

        Working

    • 黏着+自由=词

      • 阿姨
  • 词根和词干与派生词缀和屈折词缀(重要概念)

    • 词缀:黏着形式,组合力强,位置固定,语义统一。
    • 词根:跟派生词缀相对立的概念。派生词缀改变词的词类或意义。
      • 词根是指具有具体实在的词汇意义,同时在词中承担整个词的主要词汇意义的语素。
    • 词干:跟屈折词缀相对立的概念。屈折词缀不改变词的类别或意义。
    • 屈折词缀:不构成新词,仅有语法意义。了,着
    • 派生词缀:构造新词。改变意义、词性或功能

语素的判定

  • 意义有两种: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
    • 语法意义比较难以概括,不是对现象的刻画,而是语言运用中表达关系或类别的词,如汉语的“的”,“子”,英语名词后的“-s”,它们只有语法意义,没有词汇意义。
  • 语素都有语音形式。有时语音形式不十分固定。
    • “一”;-s: [s、z、iz]
替换法
  • 定义:某一个单位,如果能用别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来替换,被替换的单位就是一个语素。要两端都能够被替换才算作两个语素,只有一端能被替换的,只能算作一个语素。

    • 礼貌 礼— 礼节 礼堂 礼物 礼节

      ​ —貌 面貌 相貌 容貌 外貌

  • 注意:

    • 两端要都能被替换。若只有一端能替换,则只能算一个语素。

      • 蝴蝶:蝴-? ;-蝶 彩蝶 粉蝶

        啤酒:啤-? ;-酒 红酒 白酒

    • 在替代中要保持意义基本一致,不能偷换概念。下例中的替换不能成立

      • 沙发

        沙- 沙滩 沙子

        -发 理发 头发

  • 好处:帮助确认多音节语素

  • 问题:

    • 不符合人们对语言的直观感知。

      • A。啤酒

        啤?-“酒”不是语素

        白酒

        红酒-“啤”是语素

      • B。蝴蝶

        “蝴”是语素,“蝶”不是语素。

    • 没有办法解释“1+1=1”的问题

      • 啤酒=酒?

        的士=士?

        的哥=哥?

      • 不被视为语素的成分为什么有意义?

  • 两类语素

    1. 本身就有意义,比如啤,只是前人没有正确分析。“啤酒”,cranberry,剩余语素。
    2. 本来属于语言中的无意义的音节,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活跃,由非语素的音节演变为语素。这种称为语素化。
      • 麦克风-麦霸、耳麦
      • 的士-的哥,的姐,的嫂
  • 总结:替换法是描写语言学对语言成分进行分类的一种手段,不是确立语素的方法。

描写语言学派
  • •索绪尔,“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

    • 所指-能指
    • (语音-概念)
    • 组合与聚合
    • 任意性与象征性
    • 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创始人
  • 美国描写学派核心人物: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

    • 《语言论》(on language)(1933年)
    • 主张以可以观摩到的语言素材为依据,反对用非语言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作为标准,并强调形式的分析和归类。
  • 描写语言学描写语言有三个步骤

    1. 把材料加以切分,切分到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然后通过对比法来确定音素,再通过替换法对音素加以归类。

      1. Zhua-shua; zh-sh

        替换:zhuo,zhua,kua,gua

        A,o,可以替换而区别意义,是两个音位,可归为一类。(韵腹)

        Zh,g,k,sh可以互相替换而区别意义,三个不同音位,可归为一类。(声母)

        韵母开头的u无法被替换,但有意义,归为特殊的一类:韵头。

    2. 用对比法确立语素,然后通过替换法对语素加以归类。

      1. action-activity-actor-actress

        Addtion

        Allocation

        Act,add,allocate归为一类,叫词根

        Tion,vity,or,tress归为一类,叫词缀。

    3. 用替换法来划分词类。

      1. 我妈妈

        你妈妈

        她妈妈

        你-我-她归为一类。

    4. 对语素的定义:

      1. 布龙菲尔德:跟别的任何一个形式在语音-语义上没有任何部分相似的语言形式是一个简单形式或者叫做语素。
    5. 确立语素的方法

      1. 确定语法形式:某个语言部分或语言片段出现在不同的话语里具有大致相同的意义,这个片段可以称为一个语法形式。
      2. 切分:一个语法形式能分成更小的片段,每个片段都能以大致相同的意义重复出现,并且整个形式的意义和较小片段的意义仍有联系,那么这个形式就是大于单个语素的形式,是一种组合形式。
      3. 如果不能分为更小的片段,或者分为更小的片段以后,片段的意义和整个形式的意义不再有联系,那么这个形式就是一个语素。
      4. 简单归纳就是:
        1. 确定是一个语法形式。(相同的形式在不同环境中以大致相同的意义出现)
        2. 不能切分成更小的语法形式。内部没有组合关系。
      5. 使用描写学派分析法,使用“同一性”进行判别,更加能够确认属性
语素划分的一些问题
1
2
3
1. 音译词,一律看做一个语素
2. 已经凝固化的语言片段:如“星期”
3. 已经看不出和同形的其他形式有明确的语义联系:发票——车票
鉴定语素的标准(同一法)(重要)
  1. 同一法。在其他语境中以大致相同的意义反复出现,而且不能切分为更小的、在其他语境中以大致相同的意义反复出现的单位。

    1. 展览 展现 展开 阅览
  2. 使用辅助性的最小对比对,虽然不以大致相同的意义反复出现,但是去掉之后影响词的功能:不能成词或改变意义,此类成分也是语素。

    1. 蝴蝶——蝶

      发票——票

语素的分类

  1. 根据活动能力: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

    1. 自由语素:能够独立使用(单说或单独回答问题)

      1. 人、吃、肉
    2. 粘着语素:无法独立使用,必须和别的成分相结合才能独立使用

      1. 板、桌、脑

        -子,儿,头

    3. 特例:

      1. 着、了、过、吧、呢

        必须附着于其他成分之上才能独立使用,是粘着语素。

        汉字的特殊性:形体独立,音节独立,因而也被称为词。

  2. 根据功能: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

    1. 词根语素
      1. 词根语素是构成词的基本形式,也就是一个词去掉词缀(派生和屈折形式)之后的形式
      2. 词根是指具有具体实在的词汇意义,同时在词中承担整个词的主要词汇意义的语素。所以又称实语素,是构成词的根本要素。
      3. 如白菜、篮球。有自由,有黏着。
      4. 特例如男、女,是词根,但有词缀化的倾向
    2. 词缀语素(affix)
      1. 有强大的组合能力,附着于同类或多类别的很多对象,功能统一
      2. 词缀语素有粘着性
      3. 位置固定
    3. 词缀类别
      1. 派生词缀:构词的,改变意义、词性或功能
      2. 屈折词缀:不构新词,表达一些语法意义
      3. 词根和词缀的区分不在意义上的虚实之别,而在于功能表现
      4. 词根语素会向词缀语素发生演变,其过程称为附缀化
    4. 异同
      1. 词缀都是粘着的
      2. 词根有的是自由的,有的则是粘着的
  3. 根据音节:

    1. 单音节语素
    2. 多音节语素

语素、词、短语的关系

  • 词:最小的自由形式
  • 语素:最小的语言形式
  • 词的特征:
    1. 独立运用:可以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或者不附属于其他句子成分
    2. 最小:不能划分为更小的自由单位

词和短语的区分(可能重要)

  1. 第一个特征:稳定性。词作为一个成分整体存在,而词组或短语不是

    1. 一斤牛肉——*一斤牛的肉

      他的手心——*他的手的心

  2. 第二个特征:不可插入

    1. 白菜——白的菜

      青菜——青的菜

  3. 第三个特征:词是对客观存在的对象的命名,有命名性特征,而词组没有

    1. 这叫牛肉。

      *这叫牛的肉

  4. 第四个特征:不同的并列后果

    1. 牛的肉和羊的肉——牛的和羊的肉——牛和羊的肉
    2. 牛肉和羊肉——牛和羊肉
  5. 第五个特征:不同的扩展模式

    1. 牛肉——*牛一块肉

      牛的肉——牛的一块肉

  6. 第六个特征:独特的韵律模式

    1. 大人

      小孩儿

  7. 第七个特征:语义组合性,即透明度

    1. 有研究者认为,语义为组合性的,即整个形式的语义是构成成分的语义的直接组合,这是词组,直接组合又语义为非组合性的,即不透明的,为词
    2. 大树:语义透明,组合性的,为词组
    3. 红花:一种药材,词

语素和词的区分

  • 不同角度划分出来的单位。一个从语言单位中划分出最小,一个从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中划分出最小

  • 交叉而不重合的关系

  • 1.一个语素=一个词

    天 地 人

    葡萄,阿司匹林,麦克风

    2.一个语素不能成词:

    力,衣,食,机

    3.几个语素=一个词

    地板、天空、啄木鸟

单纯词与合成词
  • 根据所含语素的数量,词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

    • 单音节

      • 云 雨 春
    • 多音节

      • 联绵词
        • 双声:伶俐 忐忑
        • 叠韵:窈窕 徘徊
        • 其他:朦胧 憔悴
      • 音译词:咖啡 罗曼蒂克
      • 叠音词:狒狒
    • 特例

      • 变性成词:热 锁

      • 逆序构词:原来只有合成词,没有单纯词形式,反向截取其中一个形式形成单纯词

        • beggar-beg

          worker-work

          teacher-teach

  • 合成词(由两个以上语素构成)

    • 复合式
      • 联合型:询问 生产 迅速
      • 偏正型:灯光 热爱 雪白
      • 补充型:改善 房间
      • 动宾型:司令 带头 伤心
      • 主谓型:海啸 眼红 年轻
    • 重叠式:哥哥 妹妹 仅仅 刚刚
    • 附加式
      • 词缀+词根:老师 阿姨
      • 词根+词缀 :歌儿 绿化
  • 叠音词与重叠式

    • 叠音词:单个音节没有意义,不能以大致相同的意义重复出现,只有重叠之后才有意义。叠音词是单纯词。

      • 狒狒:单纯词,叠音词

        猩猩,奶奶,姥姥:既往认为属于叠音词,但演化中出现差异:猩红,猩球大战,姑奶,姨奶,姑姥,姨姥

    • 重叠式:单个音节可以大致相同的意义重复出现

      • 重叠式是合成词,以重叠形式出现的合成词,由两个语素构成:姑姑,妹妹,哥哥

单义词和多义词

  • 单义词:一个意义。多义词:多个意义

  • 义项:多义词的每一个意义

  • 单义词多数是科学术语词。如:“教案、学年 ”(教育),“门诊、疗程”(医学)”,“磁场、中子” ( 物理),“导数、方程、算法”( 数学 )等

  • 表示人名、地名和某些个别事物的词,一般也只有一个意义,是单义词

  • 多义词的几个义项

    • 本义:本来的、原始的意义。

      • 碧:青玉——青绿色 消息:消长——报道
    • 引申义

      • 引申的途径

        • 整体与部分

          • 洋葱

            a.植物 

            b.这种植物的鳞茎

        • 行为与行为发出者、行为结果

          • 裁判:a. 作出评判 

            ​ b. 指人

            笔录:a. 用笔记录 

            ​ b. 指文字

        • 性状与性状的所有者

          • 奸邪: a. 奸诈邪恶

            ​ b. 指人

        • 动作与工具

          • 锄: a. 松土锄草用的农具

            ​ b. 用锄松土锄草

        • 性质相似

          • 并肩 a.肩挨着肩 

            ​ b.比喻行动一致,共同努力

        • 作用相似

          • 本钱 a.用来营利,生息,赌博等的钱财

            ​ b.比喻可以凭借的资力, 能力等 

    • 同音词

      • 同音词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
      • 打酒、打刀、打毛衣:不同意义之间有联系,都是从“击”这一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是多义词
      • 那天我打你门前过

义素及义素分析法

  • 义素定义: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

  • 义素的分析

    • 二分法:

      • 女人[+女性] [+成年] [+人]

        女孩—[+女性] [–成年] [+人]

语义场

  • 有共同义素的词语构成的

  • 语义系统中的一组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语义单位所组成的聚合体。

  • 语义场的层次

    • 语义场有不同的层次,上一层次中某个词的义素必然为下一层次的各词所具有,而下一层次又必然有自己一些特殊的义素。如:
      • 人(从职业角度分):工人 农民 士兵 教师 医生 商人······
      • 工人又分:木工 瓦工 电工 车工 搬运工······
  • 语义场的种类

    • 类属义场:义场的成员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如:

      • 家具类 — 桌子、椅子、沙发、柜子

        颜色类 — 红、黄、白、黑

        厨具类 — 锅、碗、瓢、盆

        文具类 — 纸、墨、笔、砚

    • 顺序义场:各成员按照固定顺序排列

      • 小学、中学、大学

        一中、二中、三中

        春、夏、秋、冬(循环义场)

    • 关系义场:由两个相互对立、相互依靠的成员组成。如:

      • 老公—老婆 嫁—娶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

    • 意义相同或相近,有共同义素特征,属于同一语义场

    • 同义词的分类

      • 等义词:概念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词  

            如:代替——替代

        ​ 维生素——维他命

      • 近义词:概念意义不完全相同的一组词

            如:合作——协作

        ​ 充裕——充足

  • 反义词

    • 意义相反或相对,有一组义素特征正好相反

    • 构成反义的词必须是属于同一语义场:如“高”(度量)和“扁”(形状)就不是反义词

    • 反义词是就词与词的关系来说的,不是就词和短语的关系来说的。如:美 (词) –不美(词组)

    • 反义词的类型

      • 绝对反义词:两个反义词之间没有表示中间状态意义的词存在,肯定一方必然否定另一方

        • 生—死 男—女 真—假 浮—沉 动—静

          公开—秘密  主观—客观  部分—整体

      • 相对反义词:两个反义词之间存在表示中间状态意义的词

        • 上—下(中)

          光明—黑暗(微明、暗淡)

    •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 一对反义词中的两个词,它们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
      • 表积极意义的形容词,其语义范围和使用频率一般都大于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

词义演变

  1. 词义的扩大
    1. 词义的扩大指扩大旧词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
    2. 词义的范围由小变大,即演变后的意义所表示的客体比原来的大,也就是词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缩小、外延扩大。
    3. 常见的是表名称的词适用对象从局部扩展为整体、从个别扩展为一般、从专名扩展为通名,表动作或性状的词适用对象扩大。这是词义演变的最主要的一种方式。例如
      1. 原专指黄河。《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河”就是黄河,后扩大为河流的通称
      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长尾禽总名也。” 后泛指飞禽,长尾巴和短尾巴的都包括在内。
      3. 妇人 原指 “士” 的妻子。《礼记》中:“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曰妻。”后为已婚女子的通称。
  2. 词义的缩小
    1. 词义的缩小就是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
      1. 瓦 原指一切用陶土烧成的器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 土器已烧之总名 ” 。后指盖屋顶用的建筑材料。
      2. 事故 原指事情,包括好事情和坏事情。 唐朝白居易《对酒劝令公开春游宴》诗:“自去年来多事故,从今日去少交集。”后指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
  3. 词义的转移
    1. 表示甲范畴的词转用到表示乙范畴。
      1. 原指听见,属于听觉范畴。《礼记》中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后转指用鼻子嗅,属于嗅觉范畴
      2. 非心理到心理(具体到抽象)

语法

  • 定义:语法——语言成分的组合规则、结构的构造规则、语言的范畴化规则

词类

  • 定义:词类:词的语法类别
  • 靠什么区分词的语法类别?:概念——典型认知形式——意义

词类划分的依据

  1. 根据意义划分词类

    1. 红色——红

      战争——打仗

      跳舞——舞蹈

    2. 同样的意义,不同的类别,所以无法根据意义划分词类

  2. 根据形态划分词类

    1. -子,-儿

      -化:演化,分化

    2. 部分可用,但是汉语形态不发达

  3. 根据句法功能划分词类:单一句法功能和总体句法功能

    1. 不同类别有不同的句法组合能力
      1. A类:做主语,带冠词等
      2. B类:做谓语,带时体标记等
    2. 汉语的词无法根据单一句法分布划分类别
  4. 总体句法能力:分布能力

    1. 名词:做主语,宾语,被计数,受定语修饰,做定语修饰名词
    2. 总体分布,其实无法帮助划分汉语词类
    3. 汉语词类的本质不是分布类,而是词的语法意义的不同类型。
  5. 词类划分的依据:现象意义

    1. 语言的词反映了现象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语法表现,形成词类

    2. 不同语法表现

      1. 使用不同标记标识。(构词后缀)

        1. 孩子,桌子,椅子,瞎子,狮子
      2. 体现出句法组合的差异。

        1. 吃了 吃着 不吃

          *桌子了 *桌子着 *不桌子

    3. 汉语中不同所指采用同一形式

      1. 所指不同,组合能力不同,说明语言中确实存在类别的划分
      2. 如果所指不同的词都使用同样的形式,则说明语言中不存在词类的划分
    4. 客观世界≠词类

词类的本质和语法意义

  • 词类的本质:

    • 客观世界的现象存在差异,人类认识到现象之间的差异,同时把差异反映到语言的词汇形式上,就是语言中的词类

      • 现象语义:对象,特征,动作

        从典型现象中抽象出抽象语义:

        存在,附属于对象的性质,时间性和变化性

    • 抽象语义存在差异,人类认识到抽象语义之间的差异,把差异反映到词汇形式上,也构成语言中的词类

  • 汉语中是否存在词类:(重要)

    • 不同现象使用不同词形,存在词类

      • 1.跳舞 打仗 刮风 下雨

        2.舞蹈 战争 风 雨

    • 同一现象,不同抽象语义使用不同词形,存在词类

      • 高 深 重要 普遍

        高度 深度 重要性 普遍性

    • 按照区别性组合能力,组合能力体现了词类差异

      • 白了 走了 跳舞了

        *书了 *电脑了 *舞蹈了

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1. 不能完全依赖意义标准

    1. 可以依靠,但不能完全依赖,理由如下:
      1. 意义是客观世界的存在方式:则意义一样
      2. 意义是具体语义、基本语义和抽象语义:则意义不同
      3. 很多意义一样的词词性不同
  2. 依据形态

    1. 汉语中的形态标准:

      1. -子、-儿、-头,阿-、-性,名词;

      2. -化,动词

        异化,强化,风化,钙化,绿化,优化,深化

        现代化,军事化,工业化,社会化

      3. 可-,形容词

        可爱,可恨,可惜,可怜

      4. AABB,漂漂亮亮,红红火火,形容词;

      5. ABAB,考虑考虑,拿捏拿捏,动词。

    2. 汉语中这些标准可以作为判别词类的辅助标准

  3. 依据分布/功能/活动能力

    1. 这个南瓜 很 大。

      这个南瓜 拳头 大。

    2. 结论:单个分布也不足为据。

  4. 依据词的总体活动能力

    1. 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但偶尔也可作谓语、定语甚至状语

      1. 拳头不代表实力。

        你不要用拳头。

        这个南瓜拳头大

    2. 动词:经常作谓语,也偶尔也可作主语、定语等

      1. 抽烟在课堂上是被禁止的。

        我喜欢看抽烟,我自己不抽。

        王老师是抽烟狂人

    3. 总体活动能力/总体分布也不能帮助辨识词类

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

  1. 一部分人持汉语无词类观,又可以分为两类

    1. 彻底的无词类观,主要针对实词。如高名凯(1955)认为,词类(实词)划分依靠形态变化,汉语实词没有形态变化,因而没有词类分别。此处的形态:靠派生词缀区分词类
    2.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形态不随句法功能而变化,也就是说,同样形式的词有不同的句法功能,出现在不同位置
  2. 词在句子中有词类,但是离开句子就没有词类,即黎锦熙(1924)提到的“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3. Vogel & Comrie(2013)指出,一直到19世纪,人们一直相信词类是拉丁语和希腊语类型的,而且在各语言中普遍存在,到了20世纪,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且唯一的词类系统这一观念才开始流行

  4. 形态和句法功能一一对应,常作为判断词类的标准,但是汉语主要不采用形态(派生词缀)构词,词的形式和句法功能不一一对应

  5. 徐枢、谭景春(《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词性标注原则):语法意义是划分词类的内在基础,语法功能则是词类性质的外在表现。

  6. 词类的本质就是基于一定的语义形成的语法范畴。

    1. 语法范畴:特定的形式对应独特的、抽象的语法意义
    2. 词类也是基于语义(现象语义、基本语义和抽象语义)形成的语法范畴
  7. 我们的观点:之所以很多人抛弃意义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是因为前人对意义的区分不够具体

    1. 所以采用“分布”方法,分布 指的不是单一的句法功能,而是综合的句法功能
    2. 名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有时候也可以充当状语,谓语
    3. 动词,主要充当谓语,有时候也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
  8. 多个层次的意义

    1. 现象意义:冒烟,打雷,刮风

    2. 基本意义——基于现象的概念化:

      1. 对现象中有密切关系的语义进行概念化,使用不同的词形来表达

        1. 刀——切——锋利

          斧子——砍——快

      2. 对同一现象中的同一现象进行不同的概念化

        1. 红——红色 跳舞——舞蹈 战争——打仗
      3. 说明汉语中存在词类

    3. 抽象意义——基于基本意义进一步的抽象

      1. 对象——存在

        动作——变化

        属性——特征

范畴化
  •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提到,没有范畴就没有语言。

  • 对客观世界中的现象进行抽象是概念得到语码化、形成语言中的词汇形式的必要前提,因为现象本身呈现出多角度复杂特征,必须进行进一步抽象,确认要进行语言编码的角度,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语言中的词

  • 词的出现意味着分类思维的形成,对语义类别的命名形成词

  • 词类的存在基于词是对一个现象从某种角度的语义进行的辨识和语码化,拥有相同语义类别的词自然构成语言中的一个词类,也就是说,在形成词的过程中,在命名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词类对应于不同类别的抽象语义的词会拥有不同的语法表现,尤其是表现在句法组合能力上

  • 范畴化的步骤:

    • 范畴化的第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概念层次上进行归类。不同的个体现象——根据相同的特征归为一类
    • 范畴化第二步:认识到词和词之间的差异和不同,认识到一个词所表达的抽象特征,把它和具有相同特征的词关联起来,形成词类,这是建立在命名基础上的进一步抽象
    • 词类就是词的语法意义类别,基于此形成句法功能、组合能力的差异
  • 汉语中抽象语义的范畴化

    • 我们可以从变化的角度观察动作,这本来就是动作的基本语义。同时可以从变化的角度观察属性,也可以从变化的角度观察对象。这在语言中都是常见现象

    • 从变化角度观察属性,这种抽象语义在英语中得到了表征,使用形态手段表达。Redden,sweeten

    • 也可以使用分析手段,turn red。

    • 从变化角度观察对象,这种抽象语义在英语词汇系统中也得到了表征,使用派生词缀形式。Class——classify

    • 从变化角度观察属性与对象,这种语义在汉语词汇系统中通常并不得到形式上的表征

      • 如使动与意动,表现的是从变化的角度观察属性或者对象。

        可以是没有得到范畴化,而只是临时的活用(古汉语属于此类)

      • 现代汉语中,没有使用形态手段表现从变化的角度观察属性和对象,也不再使用直接拿表示对象或属性的词语来表示从变化角度进行的观察,而是使用了分析性手段:“使得……变成……”或者“以为……是……”

词类的本质

  1. 词形上区分同一现象中具有密切关系的基本语义(对象和动作等),且表达同一类语义的词构成有共同语法特征的集合,可以说语言中存在词类
  2. 词形上区分基本语义与抽象语义(动作与从存在角度观察的动作,属性与存在角度观察的属性),且表达同一类语义的词构成有共同语法特征的集合,这是语言中词类的第二种表现

词类的外在表现

  • 形态是词类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 分布,即句法组合能力和总体活动能力(语法功能),是词类的外在表现之二
  • 词类是具体语义、抽象语义等语法意义的范畴化,表现为形态或分布的差异
  • 有区别性、反映语法意义的分布作为判断词类的手段
    • 从总体活动能力判断两个词是否属于同一类
    • 利用区别性特征判断词的词性

汉语中的词类划分

  • 第一个层级:实词和虚词
    • 实词:充当主、谓、宾、定语、补语的词类成分叫实词,其他为虚词。实词一般是自由的,虚词一般是黏着的
    • 实词类别,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区别词、副词、叹词、拟声词
实词
名词
  • 名词的语法特点

    • 非区别性特征

      1. 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非区别性特征)
      2. 能作谓语:今天星期天
      3. 能作补语:他在北京玩了一个星期
      4. 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他今天没有课
    • 区别性特征——判断名词的标准

      1. 能受数量短语修饰(区别性特征):一块木头

      2. 一般不能受副词“很”、“不”的修饰:很好-*很桌子 不好-*不桌子

        • 特例:不男人、不女人

          可以认为这些词变成了形容词,也可以认为它们的性质未变,是一些名词的活用现象

      3. 一般不能重叠。

  • 名词的词类

    1. 普通名词:石头,地板,电脑,人

    2. 专有名词:张三,浙大

    3. 时间名词:2号,星期五

    4. 方位名词:上面,里面——自由 上,里,下——黏着

    5. 可修饰性

        主宾语 数量修饰 很、不 重叠 谓语 后附于其他名词
      普通名词 + + - - - -
      专有名词 + - - - - -
      时间名词 + - - - + -
      方位名词 + - - - - +
  • 单、双音节方位词

    1. 附着性

      1. 教室里面 桌子上面

        教室里 桌子上

    2. 单独作句子成分

      1. 里面有桌子。

        *里有桌子

    3. 语义不同,双音节倾向于具体方位,单音节可用于具体方位和抽象意义

      1. 桌子上有一道裂缝。(任何一个位置)

        桌子上面有一道裂缝。(必须是一个具体方位)

动词
  • 动词语法特点:

    1. 主要作谓语(形容词也可以作谓语)
    2. 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
    3. 能受“不”、“没”修饰,但不受“很”修饰。(区别性特征)
    4. 绝大多数动词可以带“了”或“着”、“过”。(区别性特征)
  • 动词的重叠:

    • AA 式

      走走 跑跑 看看

      ABAB式

      考虑考虑 讨论讨论

    • 有自主性意义的动词才能重叠:走走 跑跑 *有有

    • 表达可以重复的动作,只表达一次动作的动词不能重叠:*成立成立

    • 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 表达时间上的界限:我看看——我看
形容词
  • 形容词语法特点:

    1. 受“不”和“很”修饰,一般不能受“没”修饰。(受“没”修饰,隐藏着变化,是动形兼类词)
  • 形容词类

    • 状态形容词:表示属性,通红,绿油油,良好

    • 性质形容词:红,绿,好(很多性质形容词兼有动词特征)

    •   着了过
      性质 + + + +
      状态 - - - -
    • 区别词

      • 一般只能作定语,一般不加“的”,同时可以和“的”可以组合成名词性短语

      • 男,女,大型,初级

      • 与形容词的异同:(重要)

        • 区别词不能受“很”修饰,形容词能;

          很男、很女——很干净、很漂亮

        • 区别词不能作谓语、补语,形容词可以。

          他很优等。——他很优秀

        • 区别词一般不能重叠

          女——#女女

  • 形容词的重叠

    • AA式:高高 大大 长长 深深 甜甜

      AABB式:漂漂亮亮,干干净净,认认真真

      ABAB式:通红通红, 雪白雪白,碧绿碧绿(状态形容词)

    • 要求:

      • 贬义形容词不能重叠:卑鄙,阴狠,残忍。丑丑?
      • 书面语色彩浓的不能重叠:美丽,勇敢,空旷,善良
    • 重叠之后带有可爱、喜爱的语义:丑丑,高高,漂漂亮亮

    • 重叠之后变成了状态形容词:*不漂漂亮亮,*很干干净净

副词
  • 定义:副词是一般只能作状语的词

  • 词类:

    1. 程度副词:很、非常、极其
    2. 范围副词:都、全、共、只、光
    3. 时间副词:刚刚、立即、马上
    4. 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
    5. 语气副词:简直、偏偏、倒是
  • 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区别(重点)

    • 时间名词可以作“在、到”的宾语,时间副词不行

      • 一直到刚才/现在他还抱着希望呢。

        *一直到刚刚他还抱着希望呢。

    • 时间名词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时间副词不可以

      • •现在比原来好——*现在比从来好
叹词和拟声词
  • 实词还是虚词?

    • 拟声词可以作句法成分,所以是实词。

      叹词往往独立成句,所以也是实词。

  • 拟声词:对声音的模拟

  • 叹词:啊,哎,呸,不是对自然界声音的模拟,而是在某种情绪的推动下自然发出的声音

数词
  • 序数词:一个 一双 一碗
  • 基数词:一流,一哥,一姐

  • 数词的来源:对个体的认识的结果,从个体抽象而来。
量词
  • 汉语中一个特别的语法范畴
  • 名词计数,必须加量词。可数名词直接计数,不可数名词需要加计量单位
  • 一些量词起分类作用:一条 鱼,河,狗,肉
  • 通用量词不分类:窗户,床,门,椅子,电脑
虚词
  • 类别: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介词
  • 引进一个对象,和此对象组合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

    • 我来自中国

      朝马路走去。

  • 特点:介宾结构不能作谓语。

连词
  • 连接词和短语、句子和句群

  • 和、同、及

    因为……所以、那么、不过、虽然

  • 如果你去,我就去。假设

    只要你去,我就去。条件

助词
  1. 结构助词:的、地、得
    • 定语标记“的”,我的书,他的证件,漂亮的女孩儿
    • 状语标记“地”,慢慢地走了过来
    • 补语标记“得”,洗得很干净,玩得很愉快
  2. 时态助词或叫动态助词:了、着、过
    1. 了:用于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看了两天,刮了一阵,拿了两本
    2. 着:用于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站着,坐着
    3. 过:表示经历过某种动作。看过,考虑过
虚词的功能
  • 神奇的“的”

    • 结构关系改变:

      • 小李叔叔——小李的叔叔

        爸爸妈妈——爸爸的妈妈

        打印材料——打印的材料

  • “着”的语义

    • “着”可以表示动态的持续,也可以表示状态的持续。

      • 椅子呢?——她坐着呢。动作结束后状态的持续
      • 书呢?——她正看着呢。动作的持续
    • “着”的解读除和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之外,还和出现语境有关。

      • 和动词语义特征相关。

        • 屋里坐着杨二嫂。动作结束后的持续。

          台上唱着戏。动作正在进行。

      • 看主语是不是动作的发出者

        • 我贴着对联唱着歌。动作正在进行

          墙上贴着对联。 动作结束后的持续

      • 同样的语境中有些句子有歧义解读

        • 山上架着炮。

          (一):“架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架”有活动动词解读,“山上”表示地点,省略了动作的发出者,意思是“山上有人正在架炮”。

          (二):“架着”表示动作结束后状态的持续,“架”有瞬间动词解读,“山上”表示“炮”所处的地点,没有动作发出者,意思是“炮在山上架着”

  • 瞬间动词与活动动词

    • 瞬间动词:内在的进程非常短暂——无法强调其内在进程,不能加“正在”

      • *他正在坐。

        *他正在站。

        *他正在死。

    • 活动动词:具有连续的内在进程——可以强调其内在进程,加“正在”

      • 她正在吃。
    • 加“着”之后:

      • “坐”是瞬间动词,加了之后表示动作结束后状态的持续
      • “看“是活动动词,加了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 ”挂“是活动动词,加了之后表示动作结束后状态的持续
    • 加”正在“之后

      • ”挂“是活动动词,加了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 ”挂“是兼有动作和瞬间动词语义特征的词
  • 可让渡 VS 不可让渡

    • 我女朋友啊,非常小心眼儿。

      我的女朋友啊,一定要漂亮,要聪明。

      这是我女朋友。——别乱来,这是我的女朋友。

词类转变——词的活用或兼类
  • 词类可以发生转变,

    • 比如近年来出现的“很+名词”结构:
      • 很女人(女人具有小巧、精致、温柔、善解人意等特征),很青春(青春具有有朝气、蓬勃、有活力等特征),很上海。
    • 区别词可以转变成名词:
      • 恶性、良性:检验结果呈良性。
    • 一旦用法得以固定,部分名词可能会转变成形名兼类词,区别词也可能朝名词方向发展。
  • 兼类

    • 一个词有AB两类词的句法功能,并且都是这个词的常见用法,意义上又有密切联系,是兼类词

    • 兼属动词和名词:锁,锄,代表,领导,翻译,编辑,报告,申请,组织。

      兼属名词和形容词:圆,美,困难。

      兼属形容词和动词:冷,热,红,坦白

  • 同音词

    • 有两类词的句法功能,都是常见用法,但意义上没有丝毫联系,叫同音词
    • 张口——一张纸 花钱——一束花 会开车——开会

句子成分分析法(看智云)

直接成分分析法

  • 主要目的:分析句子的结构,层次性而非线性
  • 操作:把句子的结构看作是有层次的,从句子开始,一层一层地分解,到词为止
  • 假设:句子结构一般是二分的
  • image-20241227141036563

短语的结构类型

偏正结构

  • 1.1定中结构(名词性的短语,体词性的短语)

    • 我的帽子 漂亮的姑娘 我刚买的书

    • 多个定语以及多个定语的句法分析:

      美丽 姑娘 的 性格 偏 正

    • 老张的那个漂亮的女朋友 又大又红的苹果 张明的一件新衣服

      双开门全自动冰箱

    • 定中结构的类型:

      • 领属结构:我的书,他爸爸

      • 关系从句:我买的书,买书的人

      • 修饰结构:漂亮的姑娘

      • 计数结构:三本书,三个人,三箱苹果

        一斤苹果:计总数 一斤的苹果:计总数,量为一斤;说明性质,苹果具有“一斤”属性 三个一斤的苹果:性质 *三个一斤苹果

  • 1.2 状中结构(动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

    都去

    慢慢走

    飞快地游走了

    非常红

    刚刚走

    在学校里吃饭

    定中与状中:

    假新闻 假走

    安静的孩子 安静地读书

    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自由地做状语和定语。

补充结构

  • 为什么不叫动补?

​ 补语结构有可能是动补,有可能是形补。

走得快

快得让人惊叹

  • 补语:

    有固定的标记“得”

    有固定的位置,动词之后

    有固定的否定形式,一般否定补充性成分。

    1. 状态补语:吃得很快——吃得不快

    很快地吃着

    1. 结果补语:扫得很干净——扫得不干净

    *很干净地扫着

    3.能性补语:吃得完——吃不完——不吃得完——没吃得完

    状态补语与结果补语:

    状态补语:补语可以转换为状语。

    吃得很开心——很开心地吃着

    跑得很慢——很慢地跑着

    他全程跑得很顺利。

    他很顺利地跑完了全程。

    他学得很认真。

    他很认真地学了。

    结果补语:补语无法转换为状语:

    他扫得很干净。

    ?他很干净地扫了。

    补充结构之前不能使用“不”否定:

    没扫干净

    *不扫干净

    为什么都不能使用“不”否定?

    吃-不吃 漂亮-不漂亮 红-不红

    “不”否定的是无时间界限的一种状态

    “没”否定的是有时间界限的一个事件。

    你吃没吃?——我没吃。——我不吃。

    =》带补语标记的,强调动作的方式或者结果状态,不表示具有时间【有界性】的事件,无法使用“没”来否定。 “吃得没快”不合格。语义上要求否定词加在补语之前。

    =》不带补语标记的,语义上否定补语,但是否定词前置,没看完,没打碎,没看懂。

动宾结构(句法结构)

  1. 支配-被支配
吃了一个苹果 抽了三支烟 表扬学生 打印材料 歧义的“打印材料”: 动宾 定中 原因:动词既可以做谓语,也可以做定语。 句法结构上的歧义。
1
2. 动作的发出者
院子里站着一个人。 家里进老鼠了。
1
3. 特别的宾语结构

(一)

` 飞北京——往北京飞`

` 去上海——往上海去`

汉语各方言,差异最大的是语音,其次是词汇,语法部分几乎没有差异。

鲁迅的书,读起来除了词汇方面的差异外,句子结构上和北方话也有很大差异: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故乡》

(二)

躺床上——在床上躺着

` 在一张床上躺着`

` ?躺一张床上`

(三)

吃大碗——用大碗吃

` 吃食堂——在食堂吃`

*吃宾馆

` *吃教室`

` 我吃着苹果走了。`

` *我吃着大碗走了。`

` *我吃着食堂走了。`

` 我吃了一个苹果。`

` *我吃了一个大碗。`

` *我吃了一个食堂。`

系词结构

  • 系词的定义:

    系词:逻辑学概念。指命题的三部分之一,连接主语和表语来表示肯定或否定。

    不同于动词,无动作性。

    当时我还吃苹果。——当时我还是老师。

    当时我吃了苹果——*当时我是了老师。

    我是老师。

    我是一个老师。

    *我是了老师。

    *我是着老师。

    *我是过老师。

    系词的主要成员:

    是,属于,姓,当,变,像

    系词“是”:

    她是学生。

    青蛙是两栖动物。

    这台电脑属于学校。

    必要条件:

    张三是浙江大学的学生。

    “是”:定义、等同和归属。

    表示定义的“是”,表语是必要条件。

    不是浙江大学的学生,不是张三。

    是浙江大学的学生,不一定是张三。

联合结构

  • 联合结构

​ 又叫并列:

​ 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

语言文学

内容和形式

漂亮而且善良

​ 动词的并列显示出时间上的影响:

讨论并通过

研究并决定

同位结构

  • 一、两部分语义等同

    中国首都北京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二、两部分语义不同,一部分起修饰作用,另一部分说明身份

    张明老师

    建筑工人赵武

    毛泽东主席

    是对同一个人的说明。

    两个名词不加标记的组合:

    定中:

    小宝妈妈

    同位:

    马云爸爸

    邓颖超奶奶

    结构歧义

    “张三爸爸”

    定中还是同位?(看能不能加“的”?)

    处级和尚

    副省级博士

    博士书记

连动结构

  • 连动结构:连谓结构

    典型的连动关系:两个谓词性的成分相连接,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走过去开灯

    去北京考试

    站起来走了

    也有一些谓词性成分时间上基本一致:

    笑着说

    坐着聊天

    骑着自行车上山

    连动结构是汉语中特殊而且对汉语句法结构的面貌产生重大影响的结构。

    介词的形成和连动相关,或者说,来源于连动结构。

    她在教室。

    她在教室写字。

    她在车上写字。

    她在黑板上写字。

    “得”字补语标记的发展和连动有关:

    连动: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若解微臣剑得,年年送贡,累岁称臣。

    动补:

    打得蒋门神地下告饶。

    有人认为有歧义的: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数教坊第一部。

兼语结构

动宾和主谓套合而成的结构。

我领着他走了。

大家请他传授经验。

他让我相信他。

派你去。

紧缩结构

是复句的紧缩形式,有关联词语连接,但结构紧凑,中间无停顿。

你不说我也知道。

非去不可。

越算计越吃亏。

汉语的句法结构:

短语结构

句子结构

二者基本上是同构的。

这只是一个理论设想。句子结构中无同位结构。

语义角色

  • 语义角色理论研究动词和其相搭配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 语义角色(语义格)理论

    • 定义: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s)理论主要研究句子中和谓语动词关系密切的名词性成分所承担的角色,即研究句子中名词和核心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 菲尔墨(fillmore)指出,句子中的核心名词和名词之间存在一种深层的语义关系,不同于表层的句法关系

      • [1]我吃了西红柿。(宾语)

        [2]西红柿已经吃了。(主语)

        从句法关系来看,(1)句中西红柿是宾语,(2)句中是主语,但是相对于“吃”而言,都是吃的对象,语义上都是“受事”

  • 几种主要的语义角色

    1. 施事。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如:

      1. [2]他看看这个,摸摸那个。

        [2]小张抢到了一个桶

      2. 施事者一般具有实施动作的能力,这是施事的核心语义。一般来说,“人-动物-自然界的其他对象”施事性是由强到弱的

      3. 施事性比较强,则句子的施动性也比较强,施动性比较强的句子可以改换成把字句,但较弱的不能改换:

        1. 大水把木头冲走了。

          *水把她身上溅到了。

      4. 除施动性之外,施事还可以根据是否有自主能力、是否有意志区分为两种。无自主能力、无意志的施事和有自主性、有意志的施事存在语义差异,前者可以加“特意”、“故意”,后者不行:

        1. 嘈杂的人声(*故意)惊醒了她。

          大水(*故意)冲走了木头。

    2. 受事。受事是指受动作影响的对象,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

      1. 小张抢到了一个桶。

        西红柿已经吃完了。

        我把书看完了

    3. 结果。结果指因动作而达成了一个结果对象,如“盖房子”、“造船”中的宾语。

      1. 受事 结果
        揉面 揉馒头
        炒肉 炒鱼香肉丝
        裁布 裁上衣
      2. 动词本身的语义不影响所带宾语的语义角色,显示语义角色是动词和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3. 动词的句法功能也不影响语义角色,如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却都可以带结果宾语。

        1. 跑了一身汗。(不及物动词带结果宾语)

          出了一身汗。(及物动词带结果宾语)

    4. 感事。感事是一个认知行为或者情感活动的主体,感事并不实施一个动作行为,也不牵涉到对世界的改变

      1. 他很开心。

        他很害怕。

    5. 工具。实施某一动作或行为需要使用工具,工具这个语义角色一般使用介词引入。

      1. 他用钥匙开了门。

        小明用纱布裹住伤口。

      2. 但是有时候工具可以做动词的宾语,同样的动词可以带工具宾语或受事宾语

      3. 受事宾语 工具宾语
        糊窗户 糊报纸
        蒙头 蒙被子
        裹伤口 裹纱布
      4. 工具宾语和受事宾语最大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1. 前者可以使用介词引入,但是后者不行

          1. 用纱布裹住

            用报纸糊住

            *用头蒙住

            *用小孩儿喂

        2. 工具宾语可以使用介词前置于动词,动词可以继续带受事宾语:

          1. 用奶喂孩子

            用纱布裹伤口

        3. 工具宾语不能像受事宾语一样自由加数量词:

          吃饭——吃两碗饭

          吃大碗——吃两个大碗*(的)

          吃老丈人——*吃一个老丈人

    6. 当事。当事指的是一个行为、特征或者变化的非自主、无意志的承担者

      1. 花谢了。

        天气凉了。

    7. 其他语义角色

      1. 对象:祝贺你

      2. 目的:祝贺胜利-为胜利而祝贺(某人)

      3. 处所:

        走便道——在便道走

        畅销国内外——在国内外畅销

      4. 系事:

        他是一名老师。

  • 语义角色和句法角色的区别

    • 最重要的区别:同一个语义角色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上,也就是说,不同的句法位置可以容纳和动词具有同样语义关系的成分。

      • 如工具角色,它可以出现在动词宾语位置:裹纱布
      • 可以出现在主语位置:纱布裹上了。
      • 可以出现在介词宾语位置:已经用纱布裹上了。
    • 同样的句法位置,可以出现多种语义角色,比如主语位置可以出现施事与受事,甚至工具。宾语位置出现的语义角色种类更多,比如上文提过的受事,工具、对象、目的、处所等

    • 主语位置上的语义角色:

      • 施事。

      • 受事:

        鸡不吃了。

        苹果不吃了。

      • 系事:

        他是共产党员。

      • 与事:

        学校他刚捐了2.5亿元。

      • 工具:

        水壶烧上水了。

        油漆刷好窗户去了。

      • 结果:

        馒头揉好了。

        井挖好了。

  • 汉语中的“把”字句

    • “把”的句法功能:引入一个名词性成分

    • 语义上的功能:处置,对受事的处置:

      他力气很大,能把一棵大树砍倒。

    • 其他语义功能:

      • 引入工具,处所,感事等成分,对这些成分进行处置

        • 把帽子绣上花

          他把宝玉气得直叫。

    • 被“把”引入的成分:

      • 对于“把”后的成分,无意志力,无自主性,对所发生的事件无可奈何。

        偏偏把个凤姐病了

      • 没有有定限制:(听说双方都知道或听话人知道)

        我听说他昨天把一个孩子打哭了。

  • “被”字句

    • 不仅仅是受事的去施事化,把字句都能转换成被字句(?)
  • 语义角色理论的价值

    • 语义角色研究是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语义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计算机、人工智能以及自然语言的标注,比如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中的语义角色标注(semantic role labeling),又叫语义分析(semantic parsing),对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进行标注,显示它们的语义角色,从而对句子进行分析,主要用于自然语言处理。
  • 语义角色理论的难题

    • 语义角色的数量不能统一,到底存在多少种类型的语义角色?各家标准并不一致。

      • 他吃了一碗饭。(施事)

        他觉得很冷。(感事)

        他长胖了。(当事)

    • 各语义角色之间的界线并不分明。

      • 水溅到了她身上。

        “水”是作为行为的非自主承担者存在,即当事语义角色,还是作为源动力存在,即施事?甚至是工具存在?

    • 思考:

      • 主语部分是受事还是工具?为什么?

        这本书卖得很好。

        这辆车很容易开。

        这把刀切得很快。